张宁想到李茂的话,又想到从小到大父母祖父对妹妹比他更为爱重,心里有了不安的想法。他忍不住安抚了妻子几句,亲自去老太太房里问。
老太太院子里,随身伺候的婆子先说老太太要睡了,后来见张宁执意要见,只好通报了老太君,请了张宁进去。
张宁把赵氏如今置办嫁妆的难处说了一二,请他娘先支出一笔现银来。结果老太太垂着眉眼,直接就说公中没钱了。
张宁顿时觉得可笑,他家又没什么花销,他明里暗里的银子七分都归了公,三分在私。他家在老家京城都有无数庄子田地店铺,不敢说富可敌国,至少也算中上的人家,如今老太太却说公中没钱了?
张宁颤抖着伸出了手掌,指了指自己,不知为什么冒出来一句:
“娘,我是不是您抱养回来的?”
作者有话要说:张宁确实是亲生的无误,大家不要多想。
小剧场:
李茂:其实我小时候也想问问我娘,我是不是被抱养的。
李铭:其实我小时候也想问问我娘,我是不是被抱养的。
☆、第163章 老太太的财产
张宁会说这样的话,并不是毫无缘由。作为家中的嫡长子,张宁应该得到的是最受重视的对待,但事实上,他的祖父和父亲明显更喜爱他的妹妹,而他的母亲居然对身为庶子的张致十分疼爱。
他从小被教育要谦和有礼,要和弟妹和睦相处。他是哥哥,要做榜样,要好好照顾弟弟妹妹,要不偏不倚,不骄不躁。
他做到了,但也曾有过难过的时候。
好在他慢慢长大,慢慢的知道“兄长”代表的是什么,他也就放下了那些委屈。
对于儿子认为自己不是亲生的这样的控诉,让他的母亲崔氏一愣,然后大怒道:
“我十月怀胎把你生下来,难道我自己还不知道吗?就算你不肯信我的话,我们俩眉目之间有多相像,你眼睛瞎了看不到?”
张宁脱口而出这一句也是鬼使神差,说出口就觉得不好。
不管是不是抱养来的,人到不惑了还问老母亲这种问题,这已经是一种大不孝了。
张宁当即跪了下来,低头认错。
“是儿子鬼迷了心窍,说了胡话。”
崔氏的婆婆去的早,她入门就管家,又是张家宗妇,一身气派是不怒自威。她一发火,家中没有人不心惊ròu跳的。
张宁跪下认错,崔氏心中怒火总算消了少许,只是口气还是冷的很。
“你就为了公中的银子,连你娘都不认了?”
“不是这个原因,但公中的银子儿子这次确实是需要。娘,我家媛娘是嫡长女,嫁的又是江家的嫡子,若是嫁妆备的不好,恐怕要让人笑话。她嫁的又是江家的次子,若是嫁妆比大嫂差的太多,以后嫁进去也抬不起头来。您说公中没有了银子,儿子却是不信的。我家虽不是江家、张家那样的大族,但也是数代显赫之第,怎么会一点银子都没了?”
张宁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伸手向老母亲bī着要钱的一天,说话间连语气都有些不自在。家中嫡子嫡孙成婚嫁娶之钱本来就是从公中走,可他却要的如此艰难。
“江家不会嫌我大孙女嫁妆少的。哪怕她不带嫁妆过去,他们也会好好的待她。公中确实没有了银子,你再等几个月,等秋后庄子上缴了进项,我就把钱给你媳妇。”崔氏嘴巴死硬,一句没钱活生生把张宁堵了回去。
“那儿子可否问问,为何没钱了?儿子为官十余载,所有得益七分归公,总要知道钱去了哪儿吧?娘是在外面放贷了,还是投了什么资产如今还在经营?”两年前他还盘过一次公中账务,那时候几万两银子还是随便能拿出来的,如今怎么会连置办嫁妆都要从他们房里走?婚娶可是大事!
崔氏也知道自己的说法无法让儿子满意,但她肯定是不能和张宁说的。
本来公中的钱确实充足,也不需要他们家给钱给那位。但那位居然来上门来要钱,说是今年遭了变故,需要钱周转,否则他们全家都要受到牵连。
他要的数目太大,她实在没法子,只好把现钱和容易变现的东西全都给了那位,只留下一些古董和有印记的值钱物件。
另一些钱和商铺庄子里的进项,她早就在这几年在老家全部置办了祭田了。
祭田是一个家族的公共田产,用来祭祀祖先,赡养族中老幼孤儿。即使某个家族犯了抄家灭族的大罪,祭田也是不能没收入公的。一旦登记成祭田,就免了征税,但也不能买卖,出产留与族中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