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没到发榜的时候,谁也不能打包票说一定能考上。
掌柜的给黎锦结算了月银,原本三两的月钱,掌柜的直接给了他六两。
黎锦眉目间一派淡然:“掌柜,无功不受禄。”
掌柜的却说:“黎大夫,这是你应得的,最后一段时间,镇上只有咱们一家医馆开门,这已经把咱们的名气打出去了。
这多亏了你考虑周到,妙手回春。”
黎锦拿了所有银子,又在杏林堂吃了一顿饭,这才往回走。
吴大夫对月银的事情很诧异,但他光是听周贵的描述,都感觉那场面会难以控制。很难想象,黎锦居然能把一切处理的井井有条。
吴大夫笑道:“黎大夫可真是值得佩服,虽然他还未考取功名,但我看来也就是迟早的事情。
上月我陪着犬子参加秋闱,所有的打点都得我来,犬子只知道背书,不通人情世故。”
掌柜的却不接这话,反而说:“吴大夫您可别谦虚,可不是谁都能参加秋闱的……”
他们还没说完,就看到一个书生打扮,头上包着方巾,年纪大约四十左右的男人进来。
这男人还没说话,他后面跟着的那小子朝堂内望了一眼,说:“诸位好,不知那年轻大夫今日坐诊否?”
第50章
来人正是黄秀才和黄一龄。
中秋过后,黄一龄来杏林堂开过药,喝了黎锦的药,黄一龄这个体质最弱的人居然成了黄秀才所有学生中坚挺到最后还没有告假的独苗苗。
这让黄秀才惊讶不已,甚至就连黄秀才的媳妇每天晚上睡前必说一句‘一龄今日还没惹上风寒’。
黄秀才听到后十分无奈,接连叮咛:“这种话可不能当着一龄的面说。”
这倒不是诅咒黄一龄,因为他体质弱是不争的事实。
往年黄一龄要么是最先惹上风寒的,要么就是跟着其他同窗第一批惹上风寒。
无论如何,每年最先来黄秀才这里告假的人中,总有黄一龄的身影。
今年的黄一龄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他亲哥来镇上卖柴火的时候,特意给他带了母亲缝好的夹袄。好让他保暖。
结果看着幺弟康健的站在案几前作画,那个特别高壮的汉子,惊讶的半晌说不出话来。
后来一问,才知道是杏林堂有位妙手回春的小神医。
但因为最近医馆里全都是患者,黄秀怕沾上病气,才特意等到九月,患者数量锐减了之后,让黄一龄跟自己去杏林堂一趟。
黄秀才年纪才刚过四十,看起来身子骨还算硬朗。
他平时没什么大毛病,最多就是讲课多,导致嗓子、腰腿疼。
其他大夫告诉他这种病得修养,但黄秀才又闲不下来,他就想着,兴许小神医有什么好法子呢。
可就是这么凑巧,九月初吴大夫回来,黎锦这个打零工的自然不会多呆。
也就这么阴差阳错的跟黄秀才错过了。
黄秀才到现在才得知那位小神医原来不是杏林堂固定的大夫,而是前来帮忙的。
他有些沮丧,问道:“那位小神医什么时候还会再来?”
吴大夫答道:“他志向不在此,正好最近他家里事情很忙,以后怕是不会来了。”
周贵跟了黎锦两个月,学了些黎锦的习惯。
于是多问了一句:“您可是有什么急事找黎大夫?”
黄秀才摆摆手:“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我身体上小毛病多,听说杏林堂有位小神医,这才慕名前来。”
周贵自然不会为了这事重新麻烦黎锦,再说了,他也不知道面前这人,就是可以跟黎锦的老师宋先生平起平坐的黄秀才。
周贵遗憾道:“黎大夫这半年来都得忙,怕是不得空了。”
黄秀才也不强求,总归是他晚了一步,没有这个缘法。
于是他就让吴大夫给他把脉,得到一堆老生常谈。
黎锦拿了银子,又去买了些胡萝卜和白萝卜的籽儿,花去八文。
家里的黄瓜最近都熟透了,脆生生的,十分水灵。
黎锦把瓜全都摘下来,因为结的果实太多,自家吃不完。他给李大牛和李柱子家里各送了一筐。
那片菜地如今空下来,正好九月是种萝卜的日子。他可不打算让土地空着长草。
黎锦回去的时候,天色还是大亮。少年知道他九月不用在医馆坐诊,中午那会儿就抱着小包子在院子里晒了会儿太阳。
视线却一直瞟在大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