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黎锦的农家日常_作者:回眸已半夏(40)

  毕竟当先生又不是做慈善,宋远也不可能风餐露宿,所以收其他村子的学生,那就得要束脩费了。

  黎锦买了十条腊肉拎在手上,穿过主街,朝宋先生的宅院走去。

  他们平时上课就在宋先生家前院的偏房里,学生总共也不到十个,倒也不显得拘束。

  路过包子店的时候,黎锦又买了两个素包子。

  老板娘还记得他这个俊俏的后生,也没多说什么,就给他包好包子。

  正好今天老板娘那尚在闺中的女儿出来帮她蒸包子,刚好看到黎锦的侧脸。

  她闺女说:“娘,这个人好生眼熟。”

  镇子上的生意人没有世家那种让闺女和哥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规矩,老板娘的女儿就京城帮她蒸包子。

  老板娘说:“巧了,我上次见他来买包子,也觉得他眼熟,看样子应该是周围村子里的。”

  她女儿皱着没有思考一下。

  “可我就是想不起来什么时候见到过了。”

  黎锦还不知道原身以前经常买醉的事情差点就被包子店的老板娘给想起来了。

  他迅速吃完包子垫垫肚子,按照记忆里的路线,走到镇子的住宅区,拐了两个弯,就看到一个颇为熟悉的宅院。

  他走上前敲了敲门。

  宋先生的大儿子出来开的门。

  小孩今年才七岁,穿着缩小版的长袍,脸蛋圆圆,很是讨喜。

  他看到黎锦之后,煞有介事地询问:“这里是宋秀才家,请问来人是谁,寻主人何事?”

  ……这年头七岁地小孩子说话就这么文绉绉的。

  不过黎锦更加汗颜的是自己,他可是宋远的学生,这小孩居然不记得他。

  “在下宋先生的弟子,黎锦。前段时间生病请假,今日特地前来销假。”

  那小孩子听完,道了句‘您稍等,我去去就回’,随后就噔噔噔跑回去叫人了。

  今日正值沐修,黎锦的同窗都放假回去了,宋先生也得了空。

  他听到‘黎锦’这个名字,先是皱了皱眉,但又想起两年前黎锦母亲跪下求他的一幕,还是放下茶杯,说:“把他叫进来。”

  宋先生的宅院是两进的,从正门进入后,走几步就是影壁。

  小孩儿带着他从旁边的垂花门进入,穿过左边的抄手游廊,走到尽头再往右拐,就到了正堂。

  宋先生家里的孩子很懂礼貌,把黎锦带过去后,也不用吩咐,自己就跑远了。

  黎锦把背篓放在门外,拎着腊肉和两百文的束脩礼进入。

  他给宋先生弯腰作揖,同时说道:“学生黎锦,拜见先生。”

  宋先生见他态度端正,脸色好了很多。

  让黎锦先把东西放下,坐在自己对面,淡淡问道:“前几日你请假,说夫郎生产,如今可顺利?”

  这是原主为了逃课请的假。

  他虽然不在乎夫郎,但却以此当借口逃课,着实品行卑劣。

  黎锦面上带了笑容:“顺利生了个哥儿,夫郎也平安。”

  宋先生道:“看你如今浪子回头,那我就不再多念叨。

  已经是当父亲的人了,应当戒急戒躁,一心向学,考取功名,也好光宗耀祖、荫妻庇子。”

  黎锦自然应下。

  宋先生又问:“明年二月的童生试,你可要参加?这两年来,你都在守孝,已经耽误良久。

  我这里的学生,一般都会在十四岁参加第一场考试,不为求取功名,只是为了感受气氛、熟悉环境。

  好为了下一次一举中的做准备。”

  ……所以这就是把正式考试当模考。

  黎锦说:“先生觉得我的学问,可以去参加考试吗?”

  宋先生说话丝毫都不委婉:“第一次当然考不上,所以说让你先去熟悉环境。”

  黎锦很想说,自己还可以抢救一下。

  毕竟是成年人了,定力和自制力比小孩子好很多,头悬梁锥刺股一般发奋的学习,大概还是有点机会的吧……

  宋先生看出黎锦的想法,劝诫道:“切不可好高骛远。

  童生试分为三场,第一场县试就要考五科,准备起来难度很大。”

  顿了顿,他又说,“不过你如果有这份上进心,明日自备纸笔,把我这里的《四书》《五经》都抄了去,回去多加背诵。

  如果你能在九月背完这些书,我就提前教你八股文、经论、策论的写作模式。”

  黎锦赶紧站起来再次作揖:“拜谢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