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王洋他们三个连连摆手拒绝……
胡子叹口气,总不能看着这三个蠢孩子饿死吧?!
眼看两家人拍板决定了,身为拖后腿的汪洋一家,只能红着脸接受他们的好意。
相对的,三人也知道自己的水平,不是有句老话,笨鸟先飞嘛,他们gān的慢不要紧,那就把时间加倍!
所以虽然三家约好早上七点开始到地里gān活,汪洋他们就五点来钟起chuáng,随便垫垫肚子,就先到地里接着前一天翻好的地继续gān。晚上六点多收工后,吃完晚饭,他们再回去接着gān到九、十点钟。
对于汪洋他们的动作,另外两家人心里清楚,不过都默契的没有制止。
他们不是非要计较谁gān的多谁gān的少,否则就算汪洋三人一天二十四小时连轴转,也赶不上胡子他们的进度。但现在就算傻子也知道,短期内要想活下去,肯定得扎根在农田里。这个“短期”,谁也不知道会是几年,或者十几年。汪洋他们要么gān脆混进政府设立的医院当医生,吃公家饭,政府养着。要么,就必须得适应现在的劳动。
两家人能照顾他们一年、两年,但总不可能照顾他们一辈子。更何况这几个孩子都不是本地的,一旦各个城市之间的道路畅通,他们要是回到家乡,谁知道会面临什么样的qíng况。学会种地,至少算是现在这世道里最基本的保障了。
☆、第66章 chūn耕(一)
没有种过地,永远体会不到“粒粒皆辛苦”的“苦”。
起早贪黑的弯着腰锄地,要是不小心锄到土下的石头,整双手臂都会被震麻了。
明明才四月的天气,早上出门时气温刚刚七、八度左右,拿起锄头不到半小时,一个个的都得把外套脱了,就穿着一件短袖,还会累的满头大汗。
等到中午,宁启言和董文安提前回山dòng做饭,手臂酸的连锅都抬不起来。
为了节省时间,中午这顿饭就由宁启言和董文安一起做,然后三家一起在宁启言家院子里吃。
最开始是宁启言和宁晓文负责做饭,但他们当中做农活最熟的就是胡子、宁晓文和年纪最大,沉默寡言的张平国。后来宁晓文想把曲东换下来,毕竟白诚毅他们家一般都是曲东做饭,先不管好不好吃,相比其他人,至少能做熟了。让他和宁启言搭伴,还不耽误地里的进度。但几天下来,最后却是把董文安换了下来。
原因很简单,又一个和宁启言半斤八两的体力渣。
至于汪洋他们三个,虽说地里的活到现在还是磕磕绊绊的,但他们宁肯在地里累成狗,也不围着灶台被宁启言无止境的嘲笑。
对于每次做饭连放多少油和盐都恨不得拿称称重的厨艺白痴来说,农活比做饭简单的多。
对于汪洋的这种说法,胡子只能“呵呵”。
董文安一开始对做饭也是一窍不通,但架不住他会取巧。
水量掌握不好?做菜不知道放多少调料?
这都不是事儿!
他能复制啊。看过一次宁启言做的,等到他上手的时候,就完全按照宁启言示范的来。同样的米量,同样的水量,就连火苗大小和时间都一模一样,先不说味道能不能一样,但肯定不难吃。
今天豆芽发的多,多做点菜?没问题!依旧同样的菜量,复制宁启言加过的调料,做好一锅他再做一锅!
连续几天下来,宁启言看着董文安做饭,他似乎明白当初他在小猪崽身上标号时宁晓文他们的心qíng了。
简直无言以对。
他还不能说董文安做的不好,因为做出来的味道和宁启言自己做的几乎没什么区别。
但又没法说他做得好……谁见过做饭这么做的?!
最后宁启言gān脆眼不见心不烦,低头看着自己的锅吧!
紧赶慢赶,一群大男人花了将近十天的时间把所有的土地都翻了一遍,就等着两天后政府把种子秧苗发下来。
由于大多数市民根本没有经验,第一次种田,这一批的种子秧苗都是政府安排老农统一处理好的,需要提前育苗、发芽等的作物发到大家手里的时候直接就能种到地里。
等这一茬作物收获以后,再要下种就得靠自己了。
政府通知4月13日发放粮种,11号这天一早,宁启言一家四口简单收拾一下,就锁上大门。
路过汪洋家和白诚毅家,敲门叫上他们,三家人一起往山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