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酱要挑环境和温度,好在空间里温度变化不大,不过咱们第一次做,就先做十斤。”宁晓文说完,见宁启言yù言又止,知道他是嫌少,“你没做过豆酱,所以没概念。做豆酱不光得用huáng豆,还有其他配料,再加上水,十斤huáng豆做出来的豆酱已经很多了。往年冬天我一般就用五斤huáng豆就够了。”说着,宁晓文一边处理huáng豆,一边先把做酱的流程从头到尾跟宁启言讲了一遍。
宁启言认真的听着,不过却没再称一份huáng豆跟着做。
这手艺他不打算学,听听就好,完全是为了满足一下好奇心。反正有宁晓文在,也不可能缺了他吃的。再说做调味品什么的,本来就是他想让宁晓文和胡子一点点做起来的,宁启言自己就是根据曾经的经验和记忆给他们提供一种可以赚钱赚粮的途径。
宁晓文和宁启言,一个边说边做,一个在旁边听,第一批的豆酱正式开始做。
等到几年以后,新社会逐渐稳定,各行各业都开始重新兴起,已经家底丰厚的宁晓文和胡子分外感慨。
谁能想到当初看似宁启言想一出是一出的提议,竟然让要学历没学历,要知识没知识,除了一把子力气以外什么也没有的他们俩就因为一坛子大酱,开始了垄断整个D市调味品市场的起步。
那时候宁晓文还经常打趣胡子:你说我惯着启言不好,现在呢?就是因为我愿意惯着他,才给咱俩惯出来一个锦绣未来。再看看大白他们,就连jīng明如董文安,不也是因为启言偶尔的提议,才拼出如今的身家。启言聪明,咱们想不到的人家能想到,而且他把咱们当自己人,有什么好事都想着咱们,我还嫌惯他惯得不够呢!
而胡子只能苦笑的无言以对。
☆、第72章 稀缺物资之小雨伞
时间飞逝,就在宁启言天天拿着木杵子捣酱的时候,山里的气温越来越高,炙热的阳光晒得地里的庄稼蔫头耷脑。
五月初的时候,各家已经从两三天浇一遍地变成了每天都要浇水。
好在他们三家的劳动力充足,大家轮换着来,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宁启言和宁晓文除了固定每天到平台看一看水稻生长的qíng况,山坳里的那片地倒也不用他俩浇水。
不过自从浇水的频率升高,宁启言就指挥杜程做了几个实木滑轮,绑上结实的绳子,这样他们三家每次浇水的时候,留两个人在水站负责打水挂到滑轮上,剩下的人就在山坳下等着水桶被绳子送下来就好。除了前期处理绳子沿路的滑道费了一番功夫,之后就省心省力。
附近其他人家看着他们这么送水,心里多多少少有些懊恼,当初就因着上下山坳费劲,他们才放弃了距离水站这么近的一片地,谁也没想过还能这么送水。有了滑轮和滑道,山坳里浇地可比他们自己从水站抬水再走一段路才能到地头省劲的多。
面对众人的懊恼羡慕,杜程他们只能耸耸肩,不置一词。就连汪洋每次听人说起这事也只是挠挠头,傻傻的笑。
他虽然平时咋咋呼呼,嘴上没个把门的,但也知道什么事能嘚瑟,什么事容易招人嫉妒。
难得附近的大家处着还不错,就算懊恼羡慕,也能当面打趣的说出来,他才没傻到嘚瑟的招人恨。
就为这事,胡子还惊讶的表示,他还以为汪洋没长智商,原来是他错怪了他,虽然脑容量多少还得再议,但至少还有点智商的。
汪洋:TAT
他一点没觉得胡子这是在夸他。
而之前汪洋说起王媛媛和刘佳他们要回来后没几天,杨宇、王媛媛还有刘佳三人就搭着市里接送市民的车大包小卷的回到苍云山。
他们带回来的东西不光是之前搬去大学城时随身带去的行李,还有不少偶尔出现在换购点,刚上架就瞬间脱销的紧俏物资。
比如密封的小菜、生姜、创可贴和……“小雨伞”。
宁启言囧囧的看着王媛媛嘻嘻哈哈的说着她是如何的披荆斩棘,在疯狂的人群里杀出一条血路,抢到这半箱“小雨伞”的丰功伟绩。
他太清楚汪洋他们山dòng的大小和格局了,六个大男孩女孩住在一起,就靠一条薄薄的帘子当做男女之防,没天时,没地利,没人和,哪里用得到“小雨伞”?!总不能这两对小qíng侣出去幕天席地吧?!
所以他实在理解不了王媛媛是为了什么这么自豪……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