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之任_作者:俺也试试(240)

2017-02-15 俺也试试

文天祥虽然被扣了,可这个人死硬,就是不降。伯颜没办法,又不敢杀了他,怕影响太坏:他成了义士,更加鼓励宋人了。就把他送往北方。船到镇江时,文天祥逃跑了。他到了真州(扬州西南)受到民众热烈欢迎(好不容易见着个不降的临安大臣了),可李庭芝中了元军的反间计,以为文天祥已经投降了,就命人杀了他。结果文天祥被双方追捕,只好离开真州。正好有人说可以带他们去高邮,文天祥就决定去那里。据记载,他们一行人走到桂公塘(距扬州约十五里的小村庄)时,天已大亮。为躲避追杀,他们藏身于几道断墙后面。正要找点食物,忽然听见很多蒙古骑兵巡视而至。文天祥一行人赶紧贴墙根guī缩起来,一动也不敢动。这时,只要有一名士兵探头往里瞧一瞧,他们就会被发现,重做俘虏。而天上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士兵们急着躲雨,匆匆而过。事后才知道,这队骑兵就是押送他们到大都的那队人,因为在镇江走脱了文天祥,加qiáng了戒备,沿途防范甚严。
从扬州到高邮,文天祥一路颠沛流离,饥寒jiāo迫。随从的人逃的逃、死的死,一起逃离元营的十二人只剩下六个。疲惫不堪的文天祥再也走不动了,跌倒了又爬起来,挣扎不已。幸好遇上一群樵夫,见他们是遇难的,就热qíng相助,拿来一个箩筐,让文天祥坐在里面,由六个人轮流抬着走。他们历尽艰险,才到达高邮。但高邮方面收到李庭芝的文书,严防文天祥攻城。文天祥不敢进城,又向泰州(今江苏泰州)前进。从泰州,又往通州(江苏南通)去,这一路有蒙元大军出没,非常危险。文天祥以孤舟一叶,昼伏夜出,多次与对手遭遇,终于到了通州。那里,他听说两王在温州,就决定投奔两王。闰三月,他终于到达了宋人控制的地区,扬帆入海,到了闽地。
历史上,张世杰忌讳文天祥的名声,怕他分兵权,加上陈宜中的排挤,文天祥只好离开福州,在南剑州(福建南平)开府,各方文武义士纷纷前来投奔,声势一时浩大。可惜南宋的臣子们勾心斗角,无法统一作战。元军进bī福州时,文天祥率军迎战,失利。福州失守后,文天祥退到广东梅州,整顿后再次出战江西,一度占领了江西大部分地区。蒙元出动了jīng锐骑兵,在大规模的铁骑冲击下,文天祥的军队和义兵们惨败。文天祥一家只剩老少三人。可他还是不放弃,带着剩余的残兵进入广东地区,在cháo州惠州一带继续战斗,直到两年后,他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蒙古铁骑俘获。他吞下二两脑子(即龙脑)自杀守节,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山战役后,灭宋的张弘范对文天祥说:“南宋灭亡,忠孝之事已尽,即使杀身成仁,又有谁把这事写在国史?文丞相如愿转而效力大元,一定会受到重用。”文天祥说:“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文天祥写下了大量表述尽忠尽节的诗歌,号召大家“时穷节乃见”――越艰难越能显示节气,此时不拼了更待何时?元朝把他作为一个标志,觉得如果这么个铁杆儿都投降了,那么天下太平。所以把文天祥压往元大都。
去元大都的沿途,庐陵人王炎午张贴了数十张《生祭文丞相文》敦促文天祥舍身取义。其实他不必如此,文天祥不比他坚决?文天祥一路上服毒,绝食,自谓“惟可死,不可生”,可劲儿折腾。后来离开了宋朝的土地,文天祥觉得要留着有用之身斗争到底,就不绝食了。一年后,文天祥在一种求死不得的状态下抵达元大都燕京。
文天祥从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抵达大都到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被杀,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这段期间,元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bī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bī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它的宋臣。甚至连忽必烈大汗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有人用投降了的宋恭帝的名义去劝降:皇帝都降了,您还扛着gān吗?可文天祥坚持“君降臣不降”:皇帝降了怎么了?其他大臣都降了怎么了?国灭了又如何?!我就是不降!他不再为了皇帝效忠,不再为了一个已经不存在的朝廷而抗争,而是为了民族大义,为了自己的气节而坚持到底。由此可见文天祥的确人如其文,可谓“坚似铁石”!
他死时,上万人聚集道路两旁围观。这是元大都,不是南宋,大多是看热闹的。文天祥从监狱走到刑场,神态自若,举止安详,他问明了方向,向南拜了几拜。行刑官说:你还有什么要说的,说了可以免死。但是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年四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