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半梦半醒之间想起当初他们还没有出山,赵宇就说过难的不是打败蒙元,难的是如何让新的朝代有元朝和宋朝两种优点,那么蒙元的优点就应该是对世界的了解和接受,对东西方的沟通,而宋朝则是还带着血xing和团结的汉文化。赵宇是不是想以自己的特殊地位展示中原大陆外的世界?在这个追求气节和忠诚时代,人们会不会因为保持了自尊和自爱从而还能接受这些陌生的知识?能不能让儒学还没有步入那些僵硬的死板之前,变得弹xing而宏达?……但不管怎么说,李越对人的思想方面的探讨没多大兴趣,他的心思总挂念着飞船,决定还是回去看看。
☆、第 107 章
次日,李越就告别了赵宇,时近腊月,寒风已经刺骨。李越离开了北平府,一路向西,往山里走。因为不必像上次那样绕开元军,这次李越只走了两天就到了他停船的地方。进了飞船,他忙启动系统,然后起飞,前往南方。他知道后代都是以此处为都,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这里天气苦寒,统治者以为把朝廷设在这种艰苦环境中能让人变得qiáng悍些,不像在南方风水养人,朝廷变得软弱。反正在中国,从北往南打是一打一个准儿,也许天气的确锻炼了人。李越庆幸自己不是赵宇,他可不愿在这种寒冷的天气里过冬。
因为对阿卓说过自己会去看他,李越就再次到了宜兴。在孙小官人府上见到阿卓,阿卓自然高兴得雀跃。自从上次李越哭过,阿卓对李越就再也没有冷过脸发过脾气,每次见面肯定是笑得灿烂。而李越想起原来说过破了元大都没有了战事就把阿卓带在身边,现在如果那个小行星真的有问题,自己肯定就又得再次食言。一想到这,李越就觉得非常对不起阿卓,见了面自然就会对阿卓百般的好,耐心地听阿卓讲他学的字,给阿卓和孙小郎讲故事,和两个孩子做游戏,带着两个人去逛街。孙小郎连娘也不要了,晚上是李越和两个孩子睡在一起。
李越不相信要刻意伤害对方,好让两个人产生距离,日后分离也不会那么痛苦。他觉得那样会深深地伤害一个孩子的自信心,彻底摧毁一个人对世界的信任。他希望如果有一天他真的要离开阿卓,阿卓会毫不怀疑自己对他的爱,明白自己从来不曾想伤害过他,命运也许不能让自己实现诺言,但李越想让阿卓永远记住自己对阿卓真心的爱护。
孙官人从临安回来过冬天,激动地告诉李越,赵宇的稻种已经收割了两次,再开chūn就能种成一亩了。现在看来,真的是亩产两千斤的样子。而那白薯也收获了,没舍得吃,都留着做种薯了。
文天祥按照赵宇的建议单立了农业司,匆忙之间没有太多人选,看到孙小官人尽心地照顾赵宇给的水稻,天天在田间巡视,查问农人。又想到这个人知恩图报,为抗元献出了家产,深有知音感。何况孙小官人是随赵宇出闽的十二人之一,天下闻名,就把他任命为农业司长。虽然这个官职现在薪酬十分少,但孙小官人深以为豪。李越知道这其实是元朝忽必烈的一项措施,单立出了管理农业的机构。
新官上任,孙小官人突然对农业产生了无穷兴趣。因为李越曾经照本宣科告诉过他怎么种白薯,还给了他白薯秧子,孙小官人把李越看成了个农业专家,每天必抓住李越问无穷问题。李越连个仙人掌都没养过,哪里知道什么农业?现在掌机又被赵宇拿着讲课,基本上是一问三不知。只能让孙小官人把问题写下来,说日后见了赵宇再解答。孙小官人也不泄气,真的每天都写下问题,后来已经是个小本子,上面用小楷写了好几百个问题,李越想到回去得一条条地在掌机上给他查答案,就提前觉得头疼。
李越在孙小官人家过了年,腊月里有对新年的各种准备工作,李越带着阿卓和孙小郎贴chūn联,又参照着后世的那些过年的装饰品,剪了窗贴,做了翻花的灯笼和各种拉花。到过年的时候,带着孩子们放pào仗和烟花,十分热闹。
元旦后一天,孙小官人挥着一个小册子一路嘟囔着:“不能发火儿,不能发火儿……”见了李越,他几步上前,瞪着两眼,愤懑地把小册子递到李越鼻子下。李越忙拿下册子一看,外皮上写“官家讲义一”,翻看,正是那次让李越听得昏昏yù睡的那课内容。李越不解地问道:“怎么了?你不信?”
孙小官人眼睛都红了:“怎么能不信?可我怎么不在那里?其他人都在,看看,这还是袁牧之总结的!街上的人都说了,官家一天一讲,我全错过了!这可怎么好?”他急的跺脚,“官家一开始就对我不公!别人都说几句话就行了,我散了家产,还要撞死,才能跟了他!现在他又把我支开了!没让我听见他讲法,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