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乔终于从他的怀里抬起脸,用带了点哭腔,又似是撒娇的语调,轻轻地唤了他一声。
魏劭低头,手指轻轻地抹了下她泛出桃花颜色的眼皮子。
“蛮蛮,仗已经打完了。我来接你和腓腓,我们一道去洛阳了。从今而后,我再也不要与你分离!”
他凝视着她,一字一字地说道。
小乔眼底泛出了薄薄的泪光,点头,慢慢地握住了他的一只手。
魏劭反手相握。两人十指,紧紧地扣在了一起。
“我带你去找腓腓吧。她已经能叫娘亲了。你想不想听她叫你爹爹?”
她回头,对他笑道,笑容灿烂,娇胜头顶满树桃花。
☆、第164章
六月, 魏劭于洛阳登基称帝, 定国号燕, 年号太和。
天下虽归一,但中原多年饱受战乱, 民生凋敝, 大燕开国伊始, 百废待兴。
帝沿袭统御北方之时所纳的宽政,废前朝苛政,减免赋税徭役,令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又鼓励农桑,兴修水利, 尤其重视huáng河治理, 针对中下游河chuáng长久淤塞以致河chuáng高过两岸民居犹如悬空之河的险qíng隐患, 征召治河能人, 帝后又一道微服去往砀山。
丞相公孙羊的恩师白石老人, 如今便归隐于此山,去年乔平为治目疾寻访至此,白石老人仁心仁术,收治了他,如今乔平也在山中,与老人搭茅舍比邻,半是隐居半是治病。
帝后相携入山,除探望乔平,也是为向老人请教治水方略。
皇帝之所以想到向白石老人请教,是因为当年与他与老人初次遇于淮南时,正逢堤坝出险,老人当时及时出计,助力修补了堤坝,排除险qíng。
此事虽已过去多年,但给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毋忘,是以如今前来拜访。
白石为墨家传人,半生游历四方,除jīng通医道,对工术之事也涉猎很深,知水利更关乎民生,尤其huáng河,因中下游河道迂回曲折,加上水土流失,一向暗藏隐患,古起便数次决口改道,遗患无穷,是以早年借游历之机,对河淮水道多有考察,只是从前朝廷并无治水之心,后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更是放任河道淤塞,老人虽有济世之心,奈何孤掌难鸣,如今新君即位,如此重视huáng河隐患,老人感慨之余,亦颇多欣慰,虽因年迈不能再亲自出山治河,但不遗余力,将自己半生心得尽数传与新帝,又举荐当年游历到曹阳时曾遇过的一个名为徐勉的地方河吏,说此人虽不不过是个小吏,但心系民生,对治水亦极有一套,皇帝可以加以提拔重用。
帝欣喜,与老人秉烛长谈一夜,至天明方歇,回朝后,立刻召徐勉入洛阳。
前朝做官有征辟和荐举两条门路。这两种方式,起初起到了招贤纳才的积极作用,但到了后期,早已流于形式,朝廷官员用人唯亲,卖官鬻爵更是司空见惯,真正有才华又做实事的人,一辈子都难有出头之日。
徐勉出身寒门,不过是曹阳一主管河工的小吏,一做就是半辈子。他虽有才gān,亦怀厚民之心,从前数次向朝廷呈治水方略,请求修渠治河,但朝廷一直不予理会,徐勉本心灰意冷,不想如今改朝易代,新君即位不久,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得知自己的,竟下诏征辟自己入朝为官。
天子征辟平民,被称为“征君”,对于受召之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荣耀。
徐勉怀着惊喜又忐忑的心qíng赶赴到了洛阳,得天子召见于南宫,君臣一番jiāo谈,次日皇帝便下诏提拔他为大司农,主事河淮水务,即刻上任。
徐勉半生抱负一朝终于能够得以施展,下跪山呼万岁,感激涕零,此后到了地方,大展才gān,一心扑在治水事上,花了多年时间清淤拓河,筑牢堤坝,终于将huáng河中下游的泛滥决口隐患消除,与此同时,堤堰引水,也灌溉了豫东和鲁西南数十个县,多达数百万亩的田地,从此沃野千里,民众安居乐业,徐勉不但被当地人尊为徐公,也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
朝廷里,此时文有丞相公孙羊、御史大夫卫权、少府卿竺增等贤良辅政,武有大司马李典镇幽州、卫将军魏梁守西凉,抚羌校尉乔慈守并州,绿眸将军比彘,因从前在南方平乱有从龙之大功,封九江侯,镇守南疆。
帝不纳嫔妃,册立乔氏为后,结发相守。
人人都知,乔后不但貌美倾城,更是皇帝的贤内助。当年皇帝南下出征,渔阳遇匈奴突袭,岌岌可危之时,便是乔后不惧生死,亲登城墙激励军民奋勇抗争,最后保住了渔阳,热血事迹,至今被世人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