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太子的第三位阿哥也出生了,爱新觉罗弘晋,与二阿哥弘晴,大格格一起,均是侧妃李佳氏所出。到此时,太子膝下已育有三子二女,再不会让人说是子嗣单薄了。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南巡再次途经山东。时隔十年,此时的山东诸县已不再是当初的穷乡僻壤,愚昧闭塞,其繁荣兴盛的程度,比起京城来亦是不遑多让。新学的兴起,促进的不仅仅是山东的教育。农耕医药,经济文化,都在新学的带动之下有了持续长远的发展。
康熙在山东逗留多日,四处走走看看,期间也曾换上便衣带上二三侍从立在学堂外听课。见着里面与传统学堂大不一样的授课内容与方式,康熙便不由得想起当初朝堂之上那个舌战百官,最终一手促成这一切的那个少年。
当日许下三年之期,三年之后以观成效。如今十年过去,成效就摆在康熙的眼前。康熙无可否认,那个少年又一次的用事实告诉他他究竟有多大的本事。
康熙四十五年,弘旺三岁,胤禩离京来东北已有八年之久。这八年里,除偶尔与胤禟胤俄书信往来之外,胤禩几乎是断了与京城的一切联系。忙时务农,闲时练兵,期间搞搞商业发展,胤禩是个闲不住的人。八年下来,整个东北大变样。原先的荒凉之地早已变做良田万顷,众多八旗子弟自给自足,生活富足安乐,完全不再是当初在京城时的游手好闲,懒散惫惰。
康熙四十五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这一年胤禩与他的“科技开发小组”成功培育出了杂jiāo水稻,试验田杂jiāo水稻的产量是同亩普通稻田产量的十几倍。胤禩觉得他运气简直太好了些,好到他都不敢相信。杂jiāo水稻提前三百年出现,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胤禩欣喜若狂,随后拟折子将这一消息上报了康熙。
第二年,整个东北大地都种上了杂jiāo水稻,到了秋天收获之时,收获水稻的产量是整个江南地区的两倍还要多。
这个结果一出来不得不说震惊了整个朝野。要知道江南自古为鱼米之乡,每年江南各地所产的大米都占全国大米总量的绝大部分,朝廷的粮米用度大部分也要靠江南三省供奉。可如今谁能想到仅仅东北一地所产出的稻米就能赶上整个江南鱼米之乡的两倍还要多了。若照这样下去,不出几年,整个大清就都不用为粮食发愁了。因此,这个消息不能不令人感到震惊与欣喜。
康熙亦是震惊非常,虽然早在头一年便已知晓胤禩培育出一种杂jiāo水稻,亩产是普通水稻的十几倍。但真的等到今年大面积种植获得丰收之后,康熙亦不能不为这一惊人的成果感到震撼与狂喜。
康熙历来重视农耕,认为农是国之根本,每年都会到田里亲身耕作一日以示对农耕的重视。自他亲政以来,每日勤勤恳恳处理国事,就是希望在他的治下百姓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的好日子。然而几十年下来,虽然百姓生活改善不少,然而各地总有百姓忍饥挨饿,吃不饱饭。若是赶上灾年,更是饿殍遍野。康熙本以为在他有生之年都无法改变这一境况,谁想到如今出现了这杂jiāo水稻,若是今后在大清各地都种上这杂jiāo水稻,不出几年,大清的百姓就真正会过上富足安乐的好日子了。想到这一场景,康熙只觉得比当初他擒下鳌拜,平定三番之时还要高兴数倍。
☆、弘晋
康熙一连数日心中开怀,又想到京中八旗子弟迁移东北屯田戍兵已有九年,这九年里除了第三年去巡视过一次之外,竟有许久未曾去过了。于是,康熙动了出巡的念头。
八月,銮驾出发。
只是刚走出京城不过数日,康熙便突发急病,一下子竟然卧chuáng不起。在驿馆将养几日之后,眼见病情未见好转,康熙只得下令启程回京。qiáng撑着回到京城,康熙的病情已是越发严重。起先是高烧不退,而后身体忽冷忽热,最后竟至呕吐腹泻不止。整个太医院的太医绞尽脑汁想尽了各种法子,却是无一奏效。回京后七日,康熙渐渐陷入昏迷。最初的时候,每日尚能醒来几次,及至后来,两三日兴许能得清醒片刻,人,眼见着是不行了。
随着康熙病情逐渐加重,京城里的局势也是日益紧张。紫禁城里人人都捏着一口气,说话做事都是格外的小心,生怕一个不慎教人捏着错处从此陷入万劫不复。
康熙病危,最为紧张惶恐的是大阿哥一党。倘若康熙驾崩,不用遗诏,无需传位诏书,身为太子的胤礽便是名正言顺的新帝。到那时,胤褆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因此,若说这紫禁城里有谁最为盼望康熙挺过这一关,那此人必定是大阿哥胤褆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