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话要说:这是75章200加更。JJ统计正好200条,却只给俺看其中67条。俺没能读到200条留言,貌似可以赖掉这次加更滴。可俺一诺千金啊!
另外,小夏同学,你到底灌了几桶水?
上次可能没说清楚,根据留言数加更是对正常一周两次更新而言,简单计息。利滚利的话,老大们bào发起来,俺累死还还不上。
本周应该还会有第二次正常更新。俺还要抽时间写游记,再不写就写不成了。
小字辈(上)
阿松阿兔阿云兄妹三个第二天就来了。
听说张歆缺人手,家里的长辈连夜给几个孩子收拾好行李。一大早,孩子们就带着父母祖父母的反复叮咛上路了:要听阿姨话,勤快多做事,去帮阿姨,不是去享福偷懒的,与共事的人好好相处,不要同别人争,更不能吵,不可让阿姨难做……
阿松还带来阿金的口信。头天,张歆走后,阿金才想起来,农场没办起来前,jī鸭菜ròu,也可以供货。
这时候,没有大型农场,更无养jī场养猪场之说。一般都是农家利用空闲地方,种些菜自家吃,有多的拿去卖,再用剩饭剩菜,谷糠野糙,养上一些禽畜,回头换些银钱。不少大饭庄,需要量大,就从菜贩jī贩那里进货。菜贩jī贩走村串户,或是在集市上,收购的也是农家种的菜,养的jī鸭。猪羊之类大型牲畜,屠宰是门手艺,买的卖的都知道去找屠夫。
如果张歆希望福寿阁日后从自己的农场供货,在农场办成之前,可以考虑收购供货。阿金的一个儿子以前帮人收购过jī鸭,可以办这事。屠夫也可请到。
张歆大喜,正好宴席的大致菜单已经有了,已经送同知府请潘氏过目,得到首肯,便与顾实顾嫂穗娘商议,连夜整理出一个单子,让阿松再跑一趟,拿回郑家村jiāo给阿金去预备。
这些日子,张歆忙着解决场地设备,顾实与穗娘几个也没闲着。
闽南的气候水土与江南不同,食材更是与淮扬一带相差甚远。张歆对此有些概念,可没准头。毕竟后世jiāo通方便,包装保存技术jīng进,物流发达,哪里的特产都买得到,对本乡本土的东西反而印象不深。顾实这阵子忙着调查市场,新食材要去了解,一样的东西也要弄清风味成色的不同。这事qíng到泉州后就开始了,本来可以慢慢来的,被这寿筵一催,不得不加紧步伐。青青机灵仔细,记xing好,又同小羊一样学了点闽南话,正可给她爹做小秘书。
人手不够,接手酒楼后,张歆就买了十个下人,准备放在厨房做帮手。厨房重地,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她只准备用“自己人”。张歆带着穗娘顾嫂一起挑的人,铁的标准是本分肯gān,背景清白,不笨得令人发指,蠢得自作主张就好。张歆准备借鉴麦当劳的成功经验,在厨房实行流水作业,控制质量,提高效率,需要螺丝钉类型的工人,不用太聪明能gān。
挑人那日,叫了小羊青青两个旁观,既让孩子们见识见识,也让她们从旁观察,做出自己的判断。张歆相信直觉,也相当相信孩子的敏锐。果然,两个女孩校正了两处大人疏忽偏颇的地方。
见到自己的意见得到采纳,发觉自己也有比大人正确的时候,小羊和青青十分欢喜,处理起事qíng越发有信心。
那十个人jiāo给穗娘和顾嫂,学习帮厨的手艺。经过半个月,各自的xing格长短清晰起来。穗娘顾嫂与张歆商议过,把他们分做两下。四个归顾嫂带,以后就是顾实顾嫂的下手。四个归穗娘带,跟着学做冷盘和甜点。年纪最小的两个女孩jiāo给小羊和青青,却不是给她们做丫头,而是她们这支机动部队的小兵。
在调研的基础上,顾实拟出主菜菜单。张歆从中选出十二道,加上穗娘拟出来的冷盘点心甜汤单子,拿给程启和薛伯看。他二人加了几道这边宴客少不了的套路菜。添添减减,修修改改,反复了一次,定下初稿,送同知府审查报批。
拿回来的菜单,再让顾实和穗娘,一样一样铺写开,列出主要材料,辅助材料,调料,要多少,哪样自家做,哪样外面买。
记录清单,从详细单子里整理出采购目录都是小羊和青青在做。这工作听着高深,技术要求其实不高。两个孩子一开始吃力,战战兢兢,一会儿这个字不会写,一会儿那个数记错了,好在两个人一起做,有事商量,互相也有个对照,再有自家大人不厌其烦的指点教导,慢慢也就上手。最后jiāo出来的单子,张歆一核算,除了该合的一些项没合起来,竟没什么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