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彩和婆婆想得没那么远那么多,倾向于让阿松继续跟着阿姨。木匠师傅严厉挑剔,嫌阿松这不好那不好,好好个孩子,垂头丧气地被退回来。是他阿姨慧眼识才,发掘出阿松的能力,给了他机会。就不提道义亲qíng,她们也希望孩子做工做得快乐。
大人意见不一,只好让阿松自己决定。阿松当然愿意继续帮阿姨,不仅因为跟着阿姨收入好成名快,阿姨对人好,兄弟姐妹在一起开心,更重要的是阿姨愿意听他的想法,放手让他去做,完完全全把他当作平等的大人对待。阿松这么对阿公和阿爹解释自己的感受:“在木匠师傅那里,我好像一头驴。师傅叫我推磨,一下说我太慢,一下怪我走歪,最后把我赶回来,说我不是头好驴。阿姨看见我就叫我跑跑,然后指个方向说,你看怎么跑到那边去。我现在觉得自己不是驴,是马,可以跑起来的马,再跑跑说不定就成良驹宝马了。”
阿龙好笑地踢了儿子一脚:“就你,还能是千里马了?”
阿松摸摸屁股:“反正我不是驴,不要回去推磨。”
阿龙爹若有所思:“千里马遇不到伯乐,也不是千里马。阿松能遇到他小姨,也是运气。还是问问他小姨有什么安排。”
张歆对阿松当然有想法。她想让阿松正式学做厨师。松江的无名食肆,泉州的寿筵,对外掌勺的大厨是顾实,真正安排菜肴的是张歆。冷盘点心甜汤,顾实根本不过问,跟没经手。就连真由顾实掌勺的热菜,好几款也经过张歆指点改动。
顾实从小在厨房长大,可以说,离开南京前,顾家厨房顾家酒楼的厨房就是他的世界。他有扎实的基本功,刀功尤其jīng湛,知识面却有限,也没有创新意识,遇到张歆前,会做的只有从前辈厨师那里学的那些菜式,了解的也只有淮扬一带较为常见的食材调料。顾实是个很守规矩的人,甚至没有想过要对师傅传下来的菜式进行改动。运气好的话,这样的xingqíng手艺足够他养家糊口,平稳地度过一生。
他遇到了张歆,另一极端。张歆从来没正式学厨,二十岁以前动锅铲的次数都寥寥可数。然而,她爱吃,出生在一个物质丰富jiāo通方便jiāo流频繁的时代,先有了很高的鉴赏能力,后在外界难以完全满足她对食物的要求和追求的qíng况下,开始自力更生。最传统的菜式,她都曾见听说过不止一个菜谱,不止一种做法。不懂传统,没有条条框框,即使她没有刻意追求新巧,信手拈来都是与众不同的菜式搭配。
这两人的合作成就了无名食肆,打响了福寿阁。烹调的成功中,张歆的影响更大,被人知晓的大厨却是顾实。这是张歆想要的结果。她可不想被人当作女厨子,但餐饮业,品牌就是号召力。
与张歆不同,顾实是专业厨师。厨艺是他安身立命之本。深知名不副实的下场,顾实对披到自己身上的光辉颇有些惶恐,用心地吸纳经验和建议,更认真地思考提高,短短一年多,技艺和思路都大有提高。
眼下形势不错,张歆却记得与顾实说定的是“帮她十年”。十年后,顾实夫妇有可能选择留下,然而解除契约关系,他们也随时可能走。好厨师永远不愁没人请。张歆不能不早作打算。
在张歆的认识里,厨艺也是一门艺术。大凡艺术,能达到什么境界,天赋和xing格是很重要的因素。阿松有艺术细胞,有主见,能坚持,不拘泥。张歆看好这棵苗子,相信阿松只要认真学,一定能成为优秀厨师。阿松年轻,之前没学过厨,白纸一张,也更能吸收她来自后世的知识和观念。
厨师和木匠一样是手艺,在已经成名的福寿阁,拜顾实为师,加上阿松雕萝卜雕出来的名气,是难得的好起点。阿龙父子欣然乐意,对阿松少不得又是一番教导,叫他不可骄傲,听师傅话,从头学起。
阿松跟过木匠师傅,知道学徒是怎么回事,吃得苦,再说在这边当学徒,比之前在木匠师傅那里已经轻松自在很多。
除了阿松,张歆希望能再培养一两个帮手。几个甥女都是极好的,特别是阿玉。可惜,很快一个个都要出嫁,婆家在哪里,成亲后夫家如何,还愿不愿意让她们在酒楼做事,都是未知数。而且这个时代,女子不好抛头露面,只能在幕后。
阿霞也是有志气不肯占便宜的,坚持要还张歆当日给阿兴看病的钱,一下还不清,慢慢还。
张歆笑着把钱退回去:“这里面有阿玉的工钱吧?阿玉眼看快要出嫁了,阿姐怎么忍心挪用她辛苦挣的嫁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