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和周家的做法谁对谁错周晚晚不想评断,可对周家来说,这二三十斤面粉还是能拿得出的,虽然拿出来一家人的口粮就要紧张,可既然周老太太自己点头要娶了,怎么到谈条件的时候反应这么大呢?她偷偷给周红香拿去的面粉也得有三十斤了吧?怎么娶个儿媳妇就不行了呢?
周晚晚想了半天,也只能想出,在周老太太心里,自己生的女儿和别人生的女儿已经不是内外有别这么简单了,而是物种区别这种本质上的差距。她生的,必须是人上人——至少在周家所有人之上,是必须享福的;别人生的女儿,就天生是贱命,gān活受苦的,敢享受一点,敢分去一点本该是她女儿享受的东西,那都是十恶不赦的!当然,这个别人,也包括她的儿媳妇,这个天生gān活受苦的贱命,更包括她自己的孙女。
这是周老太太一生都让人无法理解的逻辑,她的女儿是凌驾于所有周家人之上的,包括周家的儿孙,可她却理所当然地把别人的女儿当脚底下的泥,包括她的儿媳和孙女。
赵四奶来回跑了几天,沈家和周家终于各让一步,周家出二十斤面粉,沈家又为女儿要了一套衣服,算是谈定了婚事。日子定得很近,就在chūn分过后的二月二十二,三个二,是成双成对的好日子。
第二十六章 筹备
大日子敲定,两家开始商量细节了。问题接踵而来,周老太太和沈大娘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你来我往,差点跑断了赵四奶的腿。最后两家没办法一家出一斤面粉,才安抚住差点撂挑子不gān的赵四奶。
首先周家答应给的新衣服变成了周娟的一件旧夹袄、周平的一条旧裤子,虽然都没有补丁,可都是旧得都有些褪色了,裤子还有些瘦,沈家说什么都不答应。周老太太就坐在炕头又把沈家的祖宗十八代翻出来骂了一顿,最后结论,爱结不结,要衣服就这两件旧的,不要就把闺女留家饿死吧!
其实这事还真不是周家故意要拿捏沈家,周家是真的拿不出一套新衣服来。布票虽然每年都发,可是村供销社已经两年没进布料了,乡供销社也没有,要买得碰运气,等。一来婚期将近,等是等不起的,二来,即使有布料周家也买不起,一尺最便宜的花布要两毛八分钱,一件上衣要七尺布,裤子五尺,一套衣服就得三块多钱。周家现在别说三块多钱,就是三毛也拿不出来。生产队已经三年没发过钱了,以前还可以卖个jī蛋攒个几分几毛的买点盐、火柴之类的日用品,这两年jī早吃光了,全家一年也见不到一分现钱,拿什么给新媳妇置办新衣服?
双方又僵持了起来,眼见婚期将近,周chūn来嘴上起了一圈燎泡,整个人散发着浓重的烟味儿,头发蓬乱油腻,眼睛血红失神,被他看一眼都让人脊梁发麻,就怕他一时控制不住做出点什么事来。
在周老太太又一次指天指地地破口大骂之后,周chūn来一言不发地收拾起被沈家退回来的两件旧衣服出门了。再回来时,他后面跟着满面chūn风的赵四奶,沈家收下衣服了,婚期照旧。
后来周家人才知道,是周chūn来找了沈玉芬,然后沈玉芬就做主收下了衣服,沈大娘在家拍着大腿哭了一大场,最后被大女儿不知道怎么劝服了,打叠起jīng神跟周老太太继续斗法。
接下来就是商量新房了。周家本来打算就让周chūn来夫妇住东屋外间的北炕。这在当时的东北农村是很普通的事,甚至还有的人家屋子窄,儿子结婚还和父母住一铺炕,中间拉个帘子或者放个柜子一隔就算保护隐私了,谁都不会觉得有什么。
但沈大娘不同意,凭什么四个儿子前三个都有一间房,到老四了就得跟两个老的挤一个屋子,不行!必须得给闺女争一间房!
沈大娘的态度异常坚决,周chūn来没办法,只能求三个哥哥。周chūn发是指望不上了,他家孩子多,又都大了,一铺北炕住着就显得挤了,而且王凤英凡事掐尖习惯了,怎么都不会退让的。
周chūn来把哀求的目光投向了周chūn喜和周chūn亮。周chūn亮抽着旱烟卷无论弟弟怎么看都不抬头,周chūn喜人老实脸皮又薄,最后扛不住周chūn来的目光,不顾李贵芝和周平红红的眼圈,点头答应了弟弟。
商定了新房,接下来就是一些小细节了。压轿的童男定谁,给多少喜钱,送亲的人数,坐chuáng的童男童女,给亲戚报信,等等。
在周家忙碌地准备周chūn来的婚礼的时候,节气上也迎来了chūn分。惊蛰乌鸦叫,chūn分地皮gān,一个冬天储存的大雪都已化尽,雪水无声地滋润着gān涸了三年的土地,孕育着农人一年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