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挺替阿韵忧心的。”冉颜站起身来,抚了抚衣裙,往楼下走去,“回府吧,不去庄子上了。”
“哎,那都是十四五岁的半大小子了,被他养得跟个姑娘似的,自己不知道回来,能怨得着我么!”刘青松随后追上。
对于这位孙少卿,他不管是官职和所管辖的事qíng都与萧颂相似,一个是大理寺少卿,一个是刑部侍郎,三司会审时,一般都是他们俩,和御史台的一位副职官员,所以冉颜对其算是比较了解。
孙振也算是出身名门,但家道衰落,自幼便十分穷苦,他为人比较端方严肃,所作出的文章亦如其人,并不出彩,因此四处投行卷,也无人赏识。他是从科举一步步考上去的,稳扎稳打,从来也没才绝惊艳,更不曾一步登天。整整考了七八年之久,才轮到殿试。
这一切离不开他那位发妻的支持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可就在他官途越发平坦之时,发妻却因病亡故了,他一个人将儿子拉扯大,况且他这么多年没有再娶,也只有这一个儿子延续香火,他能不着急么?
冉颜不得不在心里狠狠地鄙视刘青松一番。
冉颜从后门上了马车,直接驶出医馆,刘青松也随后骑马不急不缓地回萧府。
这几日长安城坊市之间热闹非凡,到处都是人窃窃私语,酒楼茶馆更是爆满。在这个信息jiāo流不太便捷的社会,长安人最爱聚集在一处谈论时事,或者某处的八卦。
近来最热门的莫过于窦四娘被人谋害一案,偶尔还有提及清竹医馆那场神秘的烧尾宴。
长安城里发生的事qíng,不需几日便传到李世民的耳中,听了御史马周的回话,眉头不禁深蹙。他倒也没太信传言,冉氏的医术究竟神不神无所谓,但太子力荐,这个面子是要给的。
“就这些?”李世民搁笔,转而问道:“太子最近在做些什么?”
“圣上新调任的太子中舍人似乎很合太子的意,近日听了他的规劝,每日都在刻苦读书,向师长请教的次数也明显多了。”马周一向都是没什么qíng绪地汇报这些事qíng,不过此次却也有些欣慰。
李世民微微一笑,轻轻垂着腿道:“他若是能明白为君之道,勤勉好学,也就好了!”
李世民心里其实也并不太想废长立幼,毕竟李承乾并不是笨,而是过于疏散懈怠,他对李承乾如今还抱有一丝希望。
“苏子期的身世查的如何了?”李世民转而问道。
马周从袖中掏出一个火漆封口的信,双手呈到李世民面前。
李世民随手取了过来,用几上放置的一把短刀挑开封口,将信纸抽出来抖开,看上面的内容。
第359章 好久不见,别来无恙
一张纸上,寥寥数语便概括了苏伏的前二十几年的一切。
苏伏,字子期,药王苏家庶二子,十五岁离家游学,十九岁时返回苏州,独居于城西山中,以售药为生,极少替人诊病。为人孤僻,九族不亲。
李世民放下信,皱眉道:“就这么多?”
马周恭谨地答道:“回圣上,因其在很少露面,所以很难查到关于他本人的更多消息。其他的……有一点魏王殿下说的不对,药王从未打算将家主之位传于苏伏,而是一早便定好了苏家的嫡长子,也就是现任家主。而其母是当年杨妃娘娘送给苏晟白的胡姬之一。”
李世民身边有好几个杨氏,而马周口中的杨妃,正是李恪的生母。
“我记得苏晟白是武德三年间的太医令?”李世民将手中的信丢在几上,略一思忖,便道:“任苏子期为御医吧,只负责晋阳公主病症。”
纵然疑点重重,但为晋阳公主诊病没有多少利害关系,这人是李泰介绍,又是在他眼皮底下,进宫之中倘若真能翻腾出些làng花来,李世民倒真得对苏伏另眼相待了。
“那献梁夫人……”马周犹问道。
“无甚关碍,请她与苏御医会诊吧。”李世民活动活动手指,又提起笔,准备批阅奏折。
马周迟疑了一下,还是道:“圣上,近日大理寺接了一桩案子,是有关献梁夫人的。”
“嗯?”李世民有些惊讶,再次搁下笔,抬头等他继续说。
马周道:“长安商贾窦允之女,在献梁夫人新开的医馆中使用了一种洁面皂粉,离开半个时辰后在知贤楼中满面流血身亡,此事涉及侯夫人,因此已经由府衙移jiāo大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