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盈的父亲去得早,又没个儿子,只得从大伯父处过继了一个侄子来,日子便难免要看着大房的脸色过了。陆盈的母亲心疼女儿受委屈,时常将她送到外祖家来住些时候。陆家那边倒喜少些开销,并不阻拦。
陆盈外祖家姓谭,在本地有水田桑林,家里还出过几个举人,在乡绅中也算得是第一等的了,苏老夫人寿辰自然少不了要请。陆盈在陆家不得重视,在谭家却颇受宠,谭太太没个女儿,就将这个外甥女儿当亲女儿一般,若是隔一段时间陆盈不来,谭家还要遣了人上门去接。算下来一年里头,在谭家住的时日也不比在陆家少多少。
”过了年我就想来的……”陆盈脸上的笑容淡了一点儿,”不过我娘病了,四月里才好些。”
谭家再怎么喜欢她,也总要回陆家过年。以前都是出了二月就过来,这次拖到六月,必然是有事了。陆盈在自家不得自在,就连通信也不方便,桃华虽然猜到多半家中有事,却不知道是陆太太病了。
”伯母是怎么了?”
”说是风寒,其实是被气着了。”陆盈低头用脚尖蹴了蹴地面,闷闷不乐地说,”可恨我不是个儿子,不能支撑门户。”
这是这个时代的主流。市井人家或许还有招赘的办法,似陆家这样的官宦人家却是完全不可能的。桃华也无力改变这无qíng的事实,只能安慰地拍了拍陆盈的手背:”寿宴要开始了,你快去你舅母那边坐好,等会儿得闲我们再好好说话。”
☆、第16章 有喜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古代的女人们虽然讲究笑不露齿言不高声,但凑在一起的热闹程度却丝毫也不比桃华上辈子逊色。
苏老夫人的寿辰,早就说了不收重礼,礼既送不进来,多说几句好话那就是必须的了。桃华坐在那里,听着那一篇篇的恭维话儿花样翻新,不由得也要感叹一下汉语的博大jīng深了——这许多人,居然没什么重复的。有一家带了个男孩子来,瞧着顶多也就三四岁的模样,就在水榭里长篇大论念了至少一百多字的祝寿词,句句引经据典。相比之下,她教柏哥儿的那两句大俗词儿,简直被人家比到沟里去了。
苏老夫人喜欢孩子,等那孩子说完了,便叫人拿了块三元及第的玉佩来给了他,又叫到身边来,摸着脸问了几句话。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在这孩子身上,颇有几个人露出点儿后悔的意思,大概是悔恨自己怎么没想到带个孩子来拜寿。
一般年纪这样小的孩子,出门作客是不大带的。除非是亲戚或真正的通家之好,否则万一孩子顽皮哭闹起来,倒扰了主人家。
李主簿太太看苏老夫人将那男孩子拢在身边,便笑了一声:”难怪老夫人稀罕,就是我也瞧着怪喜欢的。小孩子虽则时常要闹腾,可这家里头若没个孩子,还真是有些冷清清的。”
水榭中的谈笑声有一瞬间低了下来,不少人的目光都投到了李主簿太太身上,连带着她带来的那个李姑娘也一并接收到不少含意深刻的扫视。接着谭太太就笑了:”可不是呢,李太太这个表外甥长得虎头虎脑的,又这么聪明伶俐,我瞧着也喜欢得很。”随手拿出个荷包来,”没带什么好东西,两个小锞子拿着玩。虽不及老夫人那个三元及第的口彩好,也是事事如意的。”
事事如意就是把金银锞子上铸出柿子和如意的花样来,取柿与事同音。这都是大户人家过年的时候预备着给孩子们发压岁钱用的,用在这里倒也合适。
谭太太这话说出来,水榭里倒有不少人笑了。到了这时候,李太太的心思简直已经昭然若揭——先拿个男孩子来引起苏县令无子的话题,之后怕就是想把那李家姑娘送进苏家门了吧?
这主意其实打得也不错。苏县令二十多了仍旧无子是事实,且还算是件大事。苏老夫人再对儿媳宽容,在后嗣上也不会放任的,毕竟苏县令自己就是独子,若是无嗣岂不绝了这一支的香火?
既然没有孙子,苏老夫人见了活泼可爱的男童自然会撩起这段心事,此刻李主簿太太再来敲敲边鼓,说不得苏老夫人就想为子纳妾了。
方才在厅堂里,李主簿太太瞧着苏老夫人对自己带来的这个庶女也颇为亲切的样子,便觉得今儿这事成功的把握又大了几分。即使这个庶女苏家看不中,只要苏老夫人露了纳妾的口风,李家自然会想办法再找合适的人来。至于说此事若是不成,会坏了李姑娘的名声,李主簿太太却并不放在心上。一个姨娘养出来的丫头片子,若不是容貌还过得去,谁会把她当盘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