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利多销,走批发这一条路也不错。
果然,武掌柜只想了一会儿便点头答应了。“这主意好,我回去就办。”
成衣铺子和制衣作坊忙的如火如荼,覃初柳也没闲着,她用了三天的时间把之前和安冬青说的现代农村管理的一些事qíng详详细细地写了下来。
中间还添加了不少东西,还分了主次,哪些事qíng最先做。可以一步到位,哪些事qíng需徐徐图之,她都一一做了备注。
写完之后,她正准备拿给安冬青,安冬青就自己找上了门。且还一脸愁容。
“柳柳,你说这事儿我应该不应该拦着?”进到屋里,安冬青劈头盖脸地就是这么一句,覃初柳听得一头雾水。
“表舅舅你说的什么事儿?”覃初柳请安冬青坐下,给他倒了茶,这才问道。
“你还不知道?”安冬青惊讶,“不就是村里好些人家都要趁现在还不是最忙的时候起砖瓦房的事儿吗!”
这事儿覃初柳还真不知道,这几天她都在家写安家村今后的建设计划,哪里有功夫去关注外面的动静,就是元娘她们家来也没说起过。
“哎,你说这日子刚好过了一点儿,咋就存不住钱呢?家里的房子都好好的,非要起砖瓦房gān啥?”安冬青叹道,早些年村里没有砖瓦房日子不也过得挺好。
覃初柳笑了,安冬青有些恼怒,“你看表舅舅都急成了啥样,你还笑得出来。”
“我问你表舅舅,自从表舅母她们开始做衣裳,你家一共多收入多少钱?”
安冬青仔细合算了一下,“少说也有二三两了吧。”
这二三两还只是小高氏赚的,再加上高氏的,最少也有五两了。
覃初柳笑得依然灿烂,“表舅舅家里才两个人做衣裳,就能赚这么多钱,好些人家婆婆媳妇姑娘加起来七八个人做衣裳那得赚多少钱?且以后她们说不准赚的更多。人家手里有了银子,想做什么不行,表舅舅哪里管得着。”
村里人手里有钱了,起砖瓦房是早晚的事,覃初柳一点儿都没惊讶。
显然,覃初柳这一番说辞说服了安冬青,安冬青便没有管这件事。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安家村就有差不多一半的村民都起了砖瓦房。
☆、第两百四十三章二百两银子
就在安冬青找覃初柳的第二天,郑掌柜亲自把新请来的先生送了来。
郑掌柜见到覃初柳很是抱歉地对她道,“柳柳,我原说两天就能办成的,没想到拖了这么些天。”
早前郑掌柜已经派高壮来说过了,郑掌柜千挑万选选中的先生因为还差几日守母丧期才到,所以只得再等等。
只要请来的先生好,等几日覃初柳倒是不在意。
见到丁先生,覃初柳觉得,这几日等的很值得。
丁先生名叫丁开济,年二十八,十六岁就中了秀才,本打算继续科考的,没想到第二年爹就病故了。
他娘身子不好,且他是家中独子,便一直留在家里照顾老母,一直到三年前母亲亡故,他守了三年的孝,这才刚刚除服。
这些年他照顾母亲,自己的婚事也耽搁了下来,所以至今仍然是光棍一条。
丁开济这人长得周正,又十分严肃,年纪轻轻已经有了老学究的样子。
覃初柳把郑掌柜和丁开济迎进屋子里,问丁开济道,“丁先生,恕我直言,我们村请先生必然要住在村子里,您看……”
丁开济绷着脸,做的端正笔直,“无碍,左右家中只我一人。”
“关于教书的银子……”当着这般严肃的人的面说银钱,覃初柳还真不好意思开口。
还好,丁开济及时打断了她,“钱财不过身外物,丁某无甚要求,只要温饱就好。”
这丁开济倒也耿直,覃初柳看了他半晌,确定他说的是真话,心里有些不好意思,和丁先生比,她好似太世俗了。
所有的事qíng都商定好了。覃初柳亲自送丁先生去了学堂,丁先生对学堂很满意,只一点,“孩子读书。没有书卷怎么能行!”
“丁先生放心,书的事qíng很快便能解决,只是要丁先生先列一个书单,以后都要用到哪些书,我们也好采买。”给学堂添置书,就是覃初柳在计划里写的第一件事。
丁开济很是严谨,要等查看过孩子的水平之后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