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12月份,即使是暖冬,早晨的风也刮得人脸疼,jī棚顶上,树桩上均披上了一层白霜,果然没两天,地里的叶子被冻得慢慢脱落、枯萎。楼小拾道该挖土豆了,等上午天暖和了点就带着众人下地。
挖土豆总是让人兴奋的,随处一刨,就能发现一两个圆滚滚的土豆,跟挖宝藏似的。秋季种的土豆没有经过完全的发育成长,挖出来的土豆比一般外面卖的要小许多,但一个一个的埋在地里也着实不少,将最小的挑出两筐单独储存,留着明年当薯种直接种,剩下的全堆进了菜窖里。
这转眼就进了腊月,家家忙着“年事”,楼小拾也不懂这过年的习俗,于是带着青莲一起进城采买。买了鱼买了面,买了ròu买了菜,买了屠苏酒还买了些糖糕果子。
年三十那天,家家窗上贴了红纸,人人穿上了新衣,一早起来就互相问好拜年,打中午就开始为年夜饭准备。桌中央是五辛盘,葱、蒜、萸、韭、芥,五种辛味,五种颜色,取其谐音“新”,意味辞旧迎新之意。浅huáng的那盘是豆芽菜,你却不能说是炒豆芽,要管其叫如意菜。玉米面的年糕也要称为“年年糕”,白菜馅的饺子要叫“百财角儿”,还有一盘“年年有余”,却不能晚上吃,非要过了年三十到了初一才能吃不可。
天一擦黑,家家就开始燃放爆竹,此爆竹非塞了火药的爆竹,而是村民们在山上采的青竹,然后用火烧之,竹子就会发出噼啪的声音,虽没现代爆竹来的响亮,却也真真是名副其实。然后大家就将桌子围成个圈,无论人多人少,座位都是不能留fèng隙的。
众人脸上掩不住的喜庆,互相说着吉祥话,然后就可以举筷吃饭了,有多久没吃过这么丰盛的菜了,只吃得人人嘴上挂着油。桌边还有屠苏酒,无论大人小孩是都要喝的,李夏和唐娃子用筷子沾了沾,眉头都皱起来了却还是挂着笑脸,辣得他俩直嘶嘶吐舌头,楼小拾也喝不惯,只浅抿了一口。
待酒足饭饱,李家兄弟和楼小拾跟三叔行礼祝福,李夏和唐娃子则给长辈跪拜磕头,三叔用红纸包了几个红包,里面塞上几枚铜钱,每人给一个,连青莲他们都没有落下,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接到红包时都是让人发自内心开心的,将红包压在枕下,一家人就坐在一起守岁了。和现代不同,这里没有电视没有纸牌麻将更加没有丰富的娱乐活动,却仍旧是要守一宿。全家人在一起聊着天,吃着糖糕果子,偶尔听三叔和李乔对着对子,李夏和唐娃子一开始还挑着糖糕往嘴里塞,后来实在是困得不行,坐在一旁直“点头”。
正月初一是jī(吉)日,富裕的人家会宰jī挂在门前,买不起jī的也会象征xing的在门上贴张jī的画。
正月就这么热热闹闹翻过去了,楼小拾体会了许多早被现代人忘记的习俗,好吃好喝又不用下地gān活,所有人好像都长肥了一圈。年里的喜庆味还没完全散去,家家户户就又开始为接下来一年的生计忙活了。
楼小拾看着堆满了菜窖的土豆又犯了愁,这么多土豆一时也吃不完,怕放坏了或招虫子,有心卖了换点钱却因个小料准卖不出去,或许可以加工加工再卖?楼小拾又开始琢磨在现代到底用土豆加工成什么能最赚钱,最好还是cao作简单的。
第52章新鲜吃食!
“青莲~来,今天晚饭咱们做点新鲜的吃食。”楼小拾捧着一堆洗好的土豆来到火塘边,青莲应声,将手中fèng补的衣服搁到了一旁,还细细嘱咐两个孩子千万别碰,那上面有针。
楼小拾从旁指点,先让青莲将土豆切成条,然后丢进沸水里煮,待煮个两开就捞上来,控gān水分盛到盘子里。等待水分晾gān的这功夫,楼小拾又指挥青莲将茱萸一股脑倒进锅里,一边熬一边搅拌,等到锅里的茱萸熬成了茱萸酱,点了些糖就倒在了碗里。最后一步就是将土豆条下到油锅里炸。说是炸更像是煎,锅底只倒了薄薄一层油。要说起来,楼小拾还得感谢[家有妙招]教了他这么个省油的法子,土豆条的里面已经熟了,只需在外面裹上一层香苏的“金huáng外衣”,盛盘时再撒上一层盐,茱萸酱配在旁边,古代版的薯条就完成了,虽然口味比现代的打了些折扣,但对于古人来说这还是挺新鲜的一道“菜”,从其他人吃得赞不绝口中就看得出来。
楼小拾自己也很满意,暗暗计算着这么一盘“薯条”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