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人家_作者:花信风(171)

2016-10-19 花信风 种田文

  而就在这样的活动中,两人的关系开始拉近。张华再度开始在齐达的偏院里安下身来。每天晚上,“抵足夜谈”已经成了张华必定要用的借口。

  齐达也由开始的警惕,变成了后来的麻木。当然,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张华的君子,或者说,深藏不露?

  jiāo州学宫已经重新开了,而且出教的人都是jiāo州本地一些较有名望的士子。不过,因为士家的死忠派还在,所以齐达仍然不放齐又出去,而是请了先生到刺史府上专门教授齐达与何西,后者是顺带的,不过何西依然很感激。

  这日,一份特别的礼物被送到了齐达面前——数升稻谷与一把秧苗。稻谷比起寻常稻谷要细长得多。张华掬起一把送到鼻子前闻闻,有一股淡淡的香味。

  “李家的香稻。”张华肯定的说。

  在他刚刚来到jiāo趾的时候,就听说过李家的香稻。据说是早年时候李家的祖先从暹罗带来的谷种与本地的稻谷一起杂jiāo后培育出来的良种,因为米粒剔透晶莹,煮出来的米饭香味扑鼻——据说宅子里煮饭,整个房子都可以闻得到香味,如果屋子小些,屋外甚至都可以闻得到香味——所谓称之为香稻。

  香稻素来为李家专有。就是当年士家当政,也没能从李家bī迫出每年一百石谷子之外的其他了。而且,也不知道他们家jiāo出粮食时做了什么手脚,外人愣是无法拿他们jiāo出的那些谷子种出一样的稻谷。而且,一百颗谷子撒下去,能够发芽的只有十来颗。所以,久而久之,就再也没有人试图窥探他李家的香稻了。jiāo州的士人已经默认了香稻是属于李家独有的东西。

  这个时候献上香稻,李家的想法可想而知。毕竟,香稻虽然有着种种优点,但却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产量极低。一般的qíng况下,过去的时候,一亩地一次能种出十到十二石稻谷,具体数字看个人勤劳程度而定。这里一般一年种两次,一亩地也就能出到二十石左右的粮食。可是香稻,一年据说只能种一次,而且一亩地最多可以种出十石。

  所以,如今齐达的杂jiāo稻出来,一亩地一次差不多可以出到十五到二十石,这还是照看的人不够细心的缘故。据说齐达自己试验地里出产的更高,一亩地可以达到三十石。虽然有着田地的优势,可是这样大的差距,也难怪李家的人心动。

  齐达对于这里的局势并不了解。以他的本意,粮种这种东西,自然还是授予大家的好,毕竟,他跑来这里研究这个,本来就是为了天下众生的。藏私实在没什么意思。不过,毕竟这里的局势还不够稳定,也许张华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便把目光转向了张华,“怎么办?”

  “他想见你,你就抽个空和他说两句话吧。”张华淡淡的一笑,“不过,我听说外人拿了他们李家的香稻也是种不出来的,不如看看我们‘神农’手脚怎样,能不能破了这个限制?”神农是齐达的种子在合浦附近乡镇传开后,当地士人给他取的雅号。

  “这个和杂jiāo水稻?”齐达若有所思。他弄出来的杂jiāo水稻虽然产量上去了,可是味道口感,不得不说,比起以前的实在有些差。如果可以的话,他自然是想自己的水稻口感更好一些的。而且,听张华说,这香稻,原本也是早年时候由别的地方的稻谷与这本地的jiāo合而成,可是居然能留种这么多年而不变异,确实值得研究一下。

  眼看着齐达又开始陷入自己的思维里,张华无语的伸手在他肩上敲了一记,“不是现在就要去吧,好歹陪我说两句话。”

  齐达摸摸鼻子,“那,等等,我先把这个禾苗放进水里养着先。”其实以现在的天气,就算是扔在外面院子里放一夜也没事,不过齐达看样子真是对这个上心了,所以要养起来。

  “对了,你刚刚说什么呢?”

  张华侧开头对着天空翻了个白眼,无奈的道:“达子,你到底有没有把我放在心上?刚刚还在说的话,就是来了株禾苗,这就抛到脑后面去了?”

  齐达脸颊微粉,“我只是,只是随口问问。”主要是平常问张华问的太顺溜了,所以在半走神状态下就顺便问出来了,“只是,一下子习惯了,没改过来。”顿了下,“对不起。”手在衣裾上挨了几下,齐达低着头转过身,“抱歉,我以后不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