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就这几天吧,我明天去问问,看你们远山叔他们什么时候有空。”赵杏花说道,现在刘远山、曾小满、曾大满和曾大水已经成了帮巧巧家运货的固定人员,赵杏花和曾大树商量之后,觉得每次做一大桌子的菜太麻烦了,gān脆给大家送东西作酬劳,给每人送半斤糖和两盒火柴,刘远山他们也都欣然接受,其实,比起吃饭来,送实用的东西反而更实在。
“娘,过年那几天咱爹会放假吗?”巧巧关心地问道,随着办年货的人越来越多了,年味也越来越浓了,巧巧不禁关心起过年的事qíng来。
“这我也还不知道,明天早上你问问你爹吧!好了,时候不早了,你们都去睡觉了!”赵杏花摸摸巧巧的头,说道。
“喔,娘你也早点睡!”几个孩子依依不舍地回西屋去了。
乌山村的冬天冻极了,巧巧和小燕把外面的棉衣脱掉,然后立马飞快地钻进了被窝里,棉被厚厚的、重重的,压得巧巧想翻个身都困难,屋外的寒风正在以一种相当诡异的声音“呜呜呜”地嚎叫着,让人听着有些毛骨悚然,巧巧尽管已经听习惯了,但是还是忍不住心惊。
第二天早上,巧巧跟着曾大树在菜地里摘菜,巧巧的两只肥手被冻得通红的,冰冷到都快要麻木了。
“爹,你什么时候放假?”巧巧朝着曾大树脆声问道。
“还不知道,据你向伯伯说,往年都是从大年初一开始每人轮流放两天假,不过,现在日子还没有定下来,我也不知道是哪两天。”曾大树一边快速地摘菜,一边回答道。
“那你们过年有红包拿吗?”巧巧期待地问道。
“听说有,而且里面的钱还蛮多。”曾大树笑着回答道。
“呵呵……”巧巧开心地笑了。爱钱的人啊,总是这么地不由自主!
到了过除夕这天,晚饭后,曾大树还没有回家,赵杏花带着孩子们一起算完杂货铺今年的总账之后,依旧给每人发了一个小荷包,然后就催孩子们去睡觉。
巧巧把荷包打开,看到里面依旧躺着一文钱,心里有些遗憾她娘为什么不多给一些?反正他们明天也要还给她的,不是吗?害得她把钱拿在手里都不过瘾,唉!
除夕夜曾大树依旧回来得很晚,因为总是有一些人会在节日这天分外地忧愁,需要借酒来消愁,于是身为酒楼里的厨子的曾大树就不能够在客人离开之前先离开。曾大树带回来了一个装有五百文钱的鼓鼓囊囊的荷包,这是欧阳夫人发给他的过年红包,对于赵杏花和曾大树来说,这份礼物真是一份莫大的惊喜。
大年初一的早上,曾大树没有去给巧巧的爷爷奶奶拜年,因为他的两天假期被安排在了初五和初六,今天他要照常去山阳酒楼做事,不过,因为规矩和习惯,赵杏花还是和往年一样拿着礼,带着孩子们去了巧巧的爷爷奶奶家,结果,赵杏花和孩子们在那里过得都不愉快。
巧巧的几个叔叔和婶婶是合起伙来追问着赵杏花杂关于杂货铺赚钱的事qíng,说是询问,其实感觉更像是在bī问。
“大嫂,真没想到在我们这小村子里开杂货铺都能这么赚钱。”
“是啊,大嫂,我们亲戚之间不用外道,你就跟我们说说,今年都赚了多少啊?”
“是啊,大嫂,你快说说,我们都想知道呢?”
这是问题一,赵杏花对此的回答是:“也就是赚取一点辛苦钱罢了,还比不上养猪,说起来我倒是羡慕你们呢,我前几天才知道,原来养猪这么赚钱。”赵杏花前几天把家里的三头大肥猪给卖掉了,按整只活猪卖的,换了不少钱,赵杏花说这话的潜台词是:你们总是想着我家里有多少钱,我还想替你们好好算算你们这些年都赚了多少钱呢!
于是问题一偃旗息鼓,紧接着,问题二又来了。
“大嫂,养猪哪里能和开店铺比啊?我娘家大哥托我向你打听一下,他也想在他们金潭村开一个小杂货铺,可是不知道去哪里进货才好?”
对此,赵杏花的回答是:“这个忙我还真帮不上,那个进货的地方我也不知道是哪里?孩子他爹说是别人给介绍的,但是别人不让说出来,他连我也没有告诉。”
“大嫂,你就告诉我们吧,孩子他娘的亲大哥家离我们这里远,不会来抢你们家的生意的,你尽可放心,他也就是想多赚一点钱,多一条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