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想,交流会比访谈容易多了。
特别是这种极有可能存在领导的地方。
领导发言两小时,参会人员发言十分钟,大家照本宣科,读稿完事儿,最后新闻还能编上两句“会上交流热烈、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怀揣着美好想象的韩老师,准备进会场坐上两三个小时,听听领导讲话,玩玩手机,发一下呆。
但是他一走进华影会议室,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欢迎。
“韩老师,您终于来了。”
韩训:这谁?
“韩老师,今天你来给我们培训吗?《晨昏线捕手》的电影我看了,估计国内三大奖又是跑不了。”
韩训:培训?!
“韩老师,这边请,这边坐,待会主持人会按顺序邀请您做交流的,应该是在霍主任发言之后的第一位。”
韩训:第一位???
谁都不认识的韩训,在这场仿佛老干部交流会的会议里格格不入。
说好的发邀请函给他的都是访谈节目、互动问答,为什么会有这种学术报告似的东西!
虽然没有媒体在场,但是韩训已经被工作人员透露的消息震惊。
他翻看手上的发言稿,只觉得这是一场阴谋。
难道,刘冶是遭到哪位熟人忽悠,把华影台交流会行程强塞到他的日程表上了?
会不会他走出这个会议室,外面铺天盖地的通稿都在写“韩训作为xx代表在会上做了指导性发言”。
韩训眼前浮现出熟悉的莅临横幅,心头渐渐响起悲凉的乐曲,衬托着他此刻的忧伤与无助。
灵魂完全不属于躯体的韩老师,听霍主任发言都格外恍惚,浑身散发着“我不过是想挽回罗斯投资的声誉,为什么又要成为众矢之的”的哀痛。
霍主任发言结束,果然,主持人的视线瞟向了韩训。
“下面有请《晨昏线捕手》编剧韩训老师,为大家讲解电影剧本创作中的故事。”
没有故事的韩老师,拿着发言稿,一次不差的认真读出纸上的文字。
这场号称纪录片、电影、电视剧三方会谈的交流会,侧重的重点,始终在纪录片创作。
华影电视台拥有多年的纪录片制作经验,产出了多部优秀纪录片,年年都会在华影纪录频道播放,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全世界各种自然风光、人物动物。
会议的主题,围绕着三种影片的共同点进行。
韩训总觉得刘冶准备的发言稿有些偏题,可惜他没有兴趣即兴发挥,读完了事,下台时还获得了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各方编剧纷纷上台,念出自己精心准备的稿子。
韩训大略听了一些,三四个编剧上台下台,他的天文类电影、纪录片共同点的发言稿,竟然是最切合主题的。
因为,其他编剧发言,往往围绕着自身经历,讲述自己拍过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影片,分别是短视频纪录、电影、电视剧等等类型,拍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共同点,然后流畅的处理了三种不同类型影片的矛盾,完美的解决了电视剧、电影、纪录片不能跨界的问题。
通篇剧名、微视频标题,说着说着会出现一句“正如我拍摄的某片”用于举例,好不容易要说说经典纪录片的时候,又开始批判纪录片的无聊无趣,转而阐述自己如何做到风趣幽默有创意,深受观众们的喜爱。
一场交流会,成为了推销会,除了韩训,每一个人都在极力述说自己的努力、才华、天赋,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三大领域畅通无阻。
韩训重新看了看刘冶给的发言稿,不知道这份稿件出自哪位神人之手,和台上自我推销的发言稿比起来,真是低调奢华有内涵,连举的例子都是获得观众认可的纪录型大电影,可比这些人自吹自擂无名创作有说服力多了。
之前韩训嫌弃发言位,现在感谢华影的安排。
如果他在这些人之后发言,肯定忍不住要列举百年经典,来一一驳斥前置位发言人的错误观点。
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之所以需要找共同点,是因为它们三类影片的侧重点截然不同,而详细论述纪录片的不同,还能继续细化为电视类纪录片和电影类纪录片,再与电影、电视剧进行深度对比。
而这一切最开始的出发点,在于纪录片的特殊性。
这种排除了所有虚构的影片,和电影、电视剧相比最明显的共同点,大概是观众从影片中获得的感动与满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