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制霸影视圈_作者:言朝暮(399)

  韩训听不明白那些军工生产的监测数据,却明白设计师对张国庆的赏识。

  他们心里几乎没有什么嫉妒、排挤的情绪,能为国家做好研究,就是革命同志,值得托付全部的信任。

  结束了总设计师对东风导弹的回忆,韩训的当花瓶的工作继续启动。

  韩训去过顾爷爷孟奶奶家里之后,再去其他爷爷那儿,明显感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小韩呀,孟妹子跟你聊张工了吧。”

  “小韩啊,我这儿也有好多张工的照片,你们拍一点儿。”

  在老人的热情面前,盖路都得靠边站,仿佛韩训才是纪录片的负责人,他们一定要拉着韩训,面对面的唠嗑。

  即使是一群陌生的老年人,韩训也觉得他们热情得可爱。

  也许是他能够从他们话语里感受到一种纯粹的追求,不为名利,不为钱财,只因为这是国家交予的任务,他们就会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的完成。

  接触的人多了,韩训发现,这些可爱的老人,负责的项目并不是限定在某个领域。

  造飞机的技术员,也去研究过卫星。

  搞导弹的工程师,也被调去研发过舰船。

  经验丰富的老一辈工程师,似乎个个都是军工全才,哪怕是离开了熟悉的岗位,他们也能欣然接受新的工作,解决新的困难。

  然而,无论在哪儿,他们都会说起张总工。

  当年资源、人才无限匮乏的境况,导致国内的优秀人才不可能专一的钻研擅长领域。

  在老人们的集体回忆中,张总工负责的项目,横跨海陆空,除了改造航母,他都参与了。

  “造航母的时候,他在带队搞远程空空导弹,后来我就参与到航母改造工程里了。”其中一位爷爷说起航母,颇为得意,“那是我退休前最后一个任务,时间紧任务重,熬完那段时间,我住了院,还好没死,不然就要错过我们的自主研发的003了。等003航母正式命名,出航那天,我得仔细看看,然后去给他炫耀炫耀,这才能死得瞑目。”

  古稀老人笑出一口老牙,他完全没有对死亡的畏惧,面对镜头说出自己的期望,甚至高兴的等待着死后可以再见老友。

  漫长的纪录片拍摄,一点儿也不枯燥。

  韩训浑身沉浸在老人们的回忆里,脑子里都是抑制不住的新剧本设定。

  也许是口齿不清的叙述感动了他,也许是齐心协力的智慧震撼了他,韩训总觉得不能白白听完老人们的故事,而不去做点儿什么。

  他白天跟着盖路到处奔波,晚上住在招待所里抬手敲字,一点一点的还原出那个年代的记忆。

  韩训指尖敲打键盘的声音,清脆得令他头脑兴奋得发昏,不管主角台词多么不符合时代,他也手随心走,写出了他最为直观的感受。

  反正只是一个构想中的初稿,韩训怎么编造都可以。

  唯一值得仔细推敲的,是他笔下的主角。

  即使总设计师话语里的张总工,没有全程参与过东风导弹的项目,韩训仍是将这位沉浸在东风事业中的归国高材生,冠以张姓。

  一位奋斗在中国的张姓研究员,一步一步的从技术组走向设计组,成为总设计师的虚构故事,浓缩了那个时代深受尊重的所有军工人的影子。

  沉重而惨烈的年代剧本,饱含了韩训式的冷幽默,穿插在文革里的尖端科技研究,似乎研究人员取得的每一次进步,都暗藏着重重危机。

  可是,因为他们的智慧与赤诚,东风导弹终于走到世界舞台,成为威慑美国的主要战略武器。

  他一边写,一边勾起淡淡的笑意。

  哪怕年轻观众对六七十年代的老黄历充斥了抗拒心理,他们也一定会喜欢观看东风系列导弹诞生的故事。

  谁叫他们天天玩梗,说什么“东风快递,全球包邮,使命必达”呢。

  就连韩训都会想着这样亲切的玩笑,笑着敲打出东风快递的创业剧本。

  有了剧本的雏形,韩训聆听老人们的聊天更为专注。

  剧本故事需要的戏剧性,在这些老人们的亲身经历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如同活着的传奇,不自知的将韩训带入了那个充满了军绿色的时代。

  徐思淼在董事长办公室忙于签署文件,处理姜家牵涉的受贿、涉黑的材料递了出去,解决了一些姜家的附庸,仍旧没有伤害到姜家要害。

  这个家族延续了几十年的官途,没有直接有力的人证物证,绝不可能轻易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