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大人,我祖父出公差在外,暂时回不了家。我父亲正在堂上,被恶妇诬告,家里确实再无男子。孝字当头之下,民女虽知这般抛头露面,实在有碍名声,但也只好勉力为之,请大人成全!”chūn荼蘼一个头,规规矩矩磕在地上,但是半点没有用力。
她磕头下跪,是因为这里的规矩、礼仪,可不是真心要这么做,所以意思意思就完了,表面看着真诚,私下傻了才对自己这么狠。而她gān脆把孝字抬出来,抄了张糊涂的后路。
这个异时空大唐,与中国古代的大唐一样,孝字非常重要。不孝是大罪,可以和谋反那样的重罪并列的。她高高打着孝字旗,不信张糊涂敢多废话。
果然,张宏图听她这么说,qíng不自禁地望了欧阳主典一眼,见了欧阳主典微微点头,一拍惊堂木道,“念你一片孝心,本县准了,起来说话。”
chūn荼蘼暗舒口气,感觉身边的过儿都快瘫坐在地上了。而这时,外面候审的人及家眷,总共有十几来口子,见到代父申冤的新鲜事,都渐渐围了过来。在他们后面,又走过来几个穿军服的人,明显是折冲府的,也好奇的站在门外。
接下来是例行程序,双方陈述案qíng。每一堂都要如此,不断重复。一来让头次听审的人明白。二来让县令重温案qíng,以便回忆。三来也是为防止诈伪之言。要知道,谎言多说几遍就容易出错。于此案,由原告张五娘先陈qíng。
“民妇丈夫早亡,尚幸亡夫留下屋舍两处,供小妇人收租度日。九月十八巳时中(早上十点),民妇收了租银,匆匆往家走。哪成想在半路遇到这恶徒……”恨恨的指着chūn大山,“不知为何,他上前百般调戏。民妇气弱胆小,拼力摆脱纠缠,逃回家中。可是他竟然跟踪而至,趁民女尚未来得及关院门,就qiáng行闯入,之后反锁院门,yù行非礼。民妇不从,高声叫喊,又奋力挣扎。所幸邻居李二哥发觉,进得院来,把这恶徒打晕了送官。”
第九章对推
张五娘这番话,是有证人证明的。她那两处房舍的承租人,证明她当天早上确实去收了租银。而邻居李二,更是关键中的关键。是他,英雄救美,还用洗衣槌打昏了chūn大山。
而chūn大山辩称,“九月十八日早上,我去了镇上万和银楼,给女儿打了一只银簪子,因为想早点回去,所以抄近路,走了飘香居后面的胡同。可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贼,抢了我的钱袋和簪子就跑,我一直追到一处院子里。那小贼突然不见了,就见这女人扑过来。”他也很确定的指着张五娘,“拉扯之间,我后脑子一疼,就什么事也不知道了。醒来时,已经上了枷。”
对于张五娘的供词和chūn大山的口述,chūn荼蘼非常熟悉,都能背下来了。她只能说,如果坐着听听,还挺像那么回事的。陷害chūn大山的人,可以说下了不少本钱,考虑得也算细致。但这些内容在她这种律政qiáng人的眼里几乎漏dòng百出,何况她还现场调查过。
但是,到底是什么人,又是什么样的仇怨,促使那个人做出此等无耻行径呢?
“堂下chūn家女,你既然要代父申冤,在如此确凿证据下,可有什么话好讲?”听完双方的陈述,张宏图问chūn荼蘼。
chūn荼蘼从容上前,像男人那样深施一礼,朗声道,“大人明鉴,民女有几个疑点,要问问原告和证人。”
原告张五娘正在堂上,证人李二和另两名租屋的证人都在堂下候着。对租屋的证人,她没有什么异议,李二却必须要细细盘问才行。就是她找的证人,希望小九哥快点把人带上来。至少能来一两个,把此案拖到第三堂,保证今天chūn大山不被用刑。
心念至此,就看向父亲。就见chūn大山面色挣扎、焦虑、几度yù言又止。chūn荼蘼知道父亲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她。但刚才她的话说得直戳chūn大山的心窝子,chūn大山张了半天嘴,也没说出让她快快离开公堂,不要管他的话。
女儿说得对,他不清白,女儿还有什么名声、未来?父亲年纪渐大,若没他在身边,以后又该怎么办呢?他不懂刑律,却也明白虽然人家告的他qiáng*jian未遂,可他是军户军籍,对方是良民,地位的差异会加重判罚的。他又不傻,既然有人陷害,那么他服刑期间,谁知道会出什么意外,会不会让他把命搭在里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