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和徐循谈起来时,都觉得难下决定,还开玩笑说道,“若是圆圆再大两岁,gān脆就把挑剩下的给圆圆留一个了。”——虽然是玩笑,却也可以看出他的态度。至于静慈仙师,更是犹豫不决,这都一个多月了,也没个主意。
眼 看就快过年了,总不好让人家在皇城里过年吧,这该怎么安排身份啊?这爹妈都没法下决心,徐循也没辙了,再说,十月不定下来。十一月是栓儿的生日,去年开始 千秋节就大办了。腊月过年,这婚事拖过年了,谁知道又会生出什么变数?因皇帝这几日忙碌,她不便打扰,便索xing去清宁宫给太后请安,有心和她商量商量。
到得清宁宫偏屋——也是素来后妃候见的地方,乔姑姑却是接出来歉意道,“皇贵妃娘娘要等一会了,襄王现在老娘娘屋里呢。”
襄 王自从就封以后,很少回京,但还是和皇帝的jiāo往并不少,时常也互致问候。这一次入京,还是皇帝病危时,太后召他进京坐镇。不过长沙很远,他走到北京,皇帝 的病都好了,因难得来一次,也没就回去,而是在十王府里住着,时不时入宫陪母亲和兄长说话,也探望一□体日趋虚弱的二哥。
叔嫂不相见,徐循从未见过襄王,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她耐心等了近一个时辰,方才被叫进了里屋。给太后请过安,便说起阿huáng的婚事,“……也该定下来了。”
太后对此倒是很赞成的,她也知道一直没定的原因。“她亲爹娘都难下决心,咱们俩瞎着急,似乎也不是办法。”
徐循道,“妾身倒是有个主意,不知老娘娘如何看——既然大哥和仙师都没法定,阿huáng素来又是个有主意的——”
太后人老,却没糊涂,徐循话说到一半,她已经猜出来她的意思了,不禁色变道,“这成何体统!”
眼看反对的话就要出口,可不知如何,自己想了想,却又摇了摇头,反而冷笑道,“罢了、罢了,我如今老了,管家又不如你。你办事,素来有口皆碑,既然你觉得好,那便这么办好了。”
居然是很痛快地就答应了下来。
徐循却无甚喜悦之qíng,一听太后口气,便知底细。
——难怪太后明知她来有事,分明可让襄王暂避,说完事qíng照旧进来的,仍令她足足等了一个时辰……原来,她是已经听说了宫中的舆论。
??作者有话要说:昨天的茉莉花,是《鲜花调》,这首歌已经流传超过六百年了嘿嘿嘿。还有今天的放河灯有部分典故出自宫女谈往录。不过明宫的确也有放河灯习俗的。
至于皇帝的发型是我恶趣味XD
☆、第238章 偕老
虽然明白症结所在,但徐循也只能无言以对。毕竟这里也没什么能澄清的误会,这些事她就是做了,而且做得的确比太后漂亮,起码更得人心。就算本意不 是要抢太后风头,也依然是这么个结果了,再多分辩,不等于是再打太后的脸?再说,这舆论也不是她主观故意去散布出来的,又有什么可以分辩的地方?
倒 是太后说出这话以后,心态也是昭然若揭了:如今徐循势大,她名声倒不好了,在这件事上若再反对,也没有人会站在她这边。甚至连静慈仙师和阿huáng可能都会暗暗 生出些埋怨之心。毕竟太后维护的是虚无缥缈的规矩,就算成功了,规矩也回馈不了什么好处给她,若是从前,舆论可能还赞她规矩严整,治家有方。现在舆论已经 倒向徐循,太后连这点好处都没有了,又何必妄作坏人?
“妾身是想,阿huáng是个有主意的。虽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自来婚事,多少也 有问过女孩儿自己意见的。我们这样的身份,又不拿阿huáng去换些什么,千挑万选,还不是为了给她找个合适的良人,一辈子安稳过活?”徐循倒是多解释了几句, “这四个孩子,一个多月来,多少人明里暗里地看着,的确都是一时之选。阿huáng挑哪一个都不委屈,如此,还不如让她自己来挑,倒比我们瞎配要来得qiáng。”
一 般说来,民间嫁女,女孩子自己说话的余地不大。不过娇宠女儿的人家毕竟还是有的,尤其是一般的富户人家,这样的事并不罕见。倒是高门大户,儿女婚事牵连甚 多,很多时候都是通过书信定下,甚至连未来的岳父岳母,都有未见过女婿的,更别说是女孩儿了。徐循这话,太后并不是很接受,只是点了点头,“我老了,拿不 出主意来,反正随你们去办吧。”
徐循无话可说,见乔姑姑冲自己使眼色,便知道襄王还候在偏屋内。她可不是太后,还能让襄王久等,如今事qíng说完,看太后态度也很清楚了,只好起身告辞出去,太后亦无只言片语相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