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宅那些事儿_作者:张鼎鼎(116)

2016-08-05 张鼎鼎

而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基本所有将军都用军饷养自己的私兵。为什么他这五百人这么不成样子?要什么没什么?还有二百多在那里哆嗦的?因为他的前任把钱都拿去养自己的私兵了。用五个甚至八个士兵的军饷份例去养一个私兵,自然养的兵qiáng马壮。于是大同的qíng况就是正经的大明士兵普遍孱弱,而私家军却个个勇猛。在发现这个qíng况后,朱抵同学晕菜了,他从小受的是忠君爱国的教育,在他原本的想法里,驻守边关的军士都是忠于大明忠于皇帝的,可眼前的qíng况,算是忠吗?

当然,他并不是彻底的文盲,也看过一些书籍,知道边关重将也会有私心。但当朝太、祖英明,早先就猛抓军事,当朝军人的待遇要远超唐宋,士兵们累计到一定的功勋还能在将来退役后换取田地,将军们到了不能打仗之后还能进中央军校,完全不用担心鸟尽弓藏,那为什么还是会出现这种局面?

朱抵想不通,他身边的锦衣卫也无法为他解答,他这几个锦衣卫都是挑选出来的,大多是将族出身,练成武艺后就被安排进了王府,说起来倒是跟着朱抵后开始遭了罪。倒是他身边一个从江湖里混出来的说出了一些缘由:“不瞒公子说,小的早先也想去当兵。我们村就有两户人家的产业是祖上当兵得来的。可后来小的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是为何?”

“现在当兵已和太、祖时不同了。那时候当兵,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好,拼命杀敌自有回报。可现在,不说远的,就说公子手下的这些人吃的又是什么?用的又是什么?若不是公子仁慈,他们连饭都吃不饱!”

朱抵沉默了,他说是能领到五百人的军饷物资,不过是往宽里算。按照规矩,这种边关重地,没有战事时士兵也要保证每两天有一个jī蛋,每七天有一顿肥ròu。可发到他手里的这些东西,最多让下面人吃个gān饭。兵器铠甲更不用说了,他那五百一十四人,有一半是没有铠甲的,有五六十人连把刀枪都没有,只能找个棍子替代。

下面人吃不饱饭,作战自然不用力。作战不得力,将领就要受到惩罚,为了保证战绩,就要练私兵,而练了私兵就更反过来影响大明的正常军士。

这件事看起来是无解的。要想让下面的士兵卖命,那就首先要保证他们的吃穿,但军饷就这么多,凭空也变不出粮食。

钱,还是要钱!

朱抵同学很快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给他爹去了封信,他知道他爹对他出来有意见,也就没提这边的事,就让他把他的私房和未来十年的份例拿来。过去这些年他还是没少藏私房的,逢年过节他那些叔叔伯伯都要给点东西,王妃在这上面也从没空待过他,全部卖了也是一笔客观的数字。但信去了之后不仅没要来东西,还被他爹骂了一通,说他既然决心出来闯dàng了,就不要再想着依靠家里了,他在大同这地方要私房gān什么?是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还是有了什么不该有的想法?最后说他若过不了苦日子就尽早回来,至于说家中帮扶,那是想也不要想了。

这封信看的朱抵哭笑不得,倒是送信来的牛管事说的话令他心中一凛:“王爷让小的来的时候,问公子一句话。公子向家中要银子,是不是想用来练兵?”

“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

“王爷说,公子在大同,要吃喝玩乐都没有问题,闯点祸也不算什么。唯有一件事不能做。”牛管事看着他,一字一句道,“那就是拿自己的钱来养兵,此举,有毁门之祸!”

朱抵脸一白,不用牛管事说更多,他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就像每年有水灾旱灾,普通富裕人家还能设个粥棚,而他们只敢跟着宫里的娘娘施粥一样。打出他们王府的旗号,是让百姓感受皇恩,还是感受王恩?不仅是他们府,满京城那么多王府都是这么做的。而如果他拿南安王府的钱来养兵,那这兵算是大明的,还是算是他们南安王府的?

但是他就什么都不做吗?就这么一天天混日子吗?那他来大同做什么?

“忠勇郡王又如何?”他有些不甘心的道,他之所以会来大同,是因为前面有一个光辉明亮的例子,那就是忠勇郡王。一般来说王爷的儿子,除了世子都是郡王,但做什么郡王还是不一样的。比如嫡子都是二等郡王,而像他这样的庶子一般就是三等郡王,可当年的忠勇郡王硬是凭军功做到了一等!

虽说都是郡王,一等和三等却是天壤之别。三等其实就是名号好听点,说起来也是个郡王,实际上就有一个小庄子,若是皇帝看你不顺眼,或者宗人府打点不到位,这庄子还有可能分的天高皇帝远,让你连去都不想去。而一等的则有可能媲美条件差的王爷了,比如早先的忠勇郡王的封地就在平阳府,虽离大同不远,却是三路jiāo汇之地,又有矿产,实乃富裕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