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_作者:决绝(245)

2019-04-06 决绝 民国 爽文

  “你也不要妄自菲薄, 你这个年纪能有这样的成就,已经超过绝大多数人了。”傅蕴安道。

  穆琼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我其实没做什么。说起来, 刘先生能在一个月里学会英文, 也不是全靠《英文短文》。这本书并没有那么神奇。”

  刘仪成先生写的文章《年过五旬学英文》,已经被上海的报纸转载了,以至于这些天,上海这边的《英文短文》同样卖得很好。

  商业印书馆趁热打铁, 将楼玉宇为了让更多的人买得起《英文短文》,因而主动降低的版税的事情宣传了一番之后,更是让很多人对商业印书馆和穆琼充满好感。

  不过,虽然刘老先生这么夸穆琼, 但穆琼很清楚,刘老先生在短时间里学会英文, 并不全靠了《英文短文》。

  历史上,刘老先生在这个时期,也是学了英文的,他在学会英文之后,还多次出使欧美,成了民国时期最有名的外交家之一。

  就连《年过五旬学英文》这篇文章,在原本的历史上都是有的,穆琼在现代的时候,还看过描写刘老先生如何学英文的文章。

  他知道的那个历史上,刘仪成一直对自己国家的弱小耿耿于怀,虽然年纪很大了,但还是苦学英文,并在学成后去欧洲游历,最后又去了美国。

  而他学英文是怎么学的?他请了一个传教士教他英文,整整两个月什么都不想,一头扎在英文里,这么学下来,虽说书写方面还有问题,但日常对话已经不成问题。

  然后他一边出国一边继续学,一年后,不管是对话还是书写,就都没问题了。

  而这次,他的经历稍稍发生了一点变化。

  他学英文之初,觉得非常吃力,没有头绪的时候,有人送了一本《英文短文》给他,而他在传教士的指导下每天背诵上面的文章,一段时间下来,越背越顺,不过短短一个也,日常对话竟然就没问题了!

  他能做到这些,是因为他很有毅力,更是因为他请了一个传教士每日和他待在一起,不停地学的缘故,至于《英文短文》,只能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学习辅助工具。

  不爱学英文或者偷懒不学的,就算买了十本八本类似的书,照样学不出。

  穆琼和傅蕴安聊了聊,傅蕴安道:“听盛朝辉说你想要买房?可有了眉目?”

  “还没有,暂时找不到合适的房子。”穆琼道,他是很想买房的,可惜在租界符合他的要求的房子太难找了。

  “我家隔壁的房子要出售,你有没有兴趣?”傅蕴安又问。

  穆琼当然是有兴趣的,当下问了起来。

  傅蕴安住的,并不是上海房价最贵的那两条街,但地段也极为不错了,这一条街上的房子,甚至大多通了水电。

  “房主将房子买下之后,就搬去了南京,因为这房子空在那里平白消耗许多钱,租又不好租,就想卖了。”傅蕴安道:“房子是好的,就是要价不便宜,水电费花费也高。”

  1881年,上海就有了中国第一家水厂,1882年,上海电气公司也成立了。因而,此时的上海,已经有水电了。

  但这水电费着实不便宜。

  此时大家家里的电器,也就只有电灯而已,这电灯还不是钨丝灯,而是爱迪生发明的碳化竹丝灯。

  至于电费,它是按照每户人家家里的电灯个数来算的,最初一盏灯每月要收十五个大洋的电费,这几年费用已经稍稍降低,但一个灯泡每月的电费,依旧需要六个大洋。

  至于水费,这时也不是按吨算的,而是按照你家几个水龙头来算,每个水龙头每月水费三元。

  在这个时期,能用上水电,比在现代开个豪车有面子多了,同时,哪怕是巨富之家,很多人也舍不得开通水电。

  毕竟从井里打水用,晚上点油灯真的很便宜很便宜。

  当然了,电价虽贵,但若是大客户,电厂是会给算便宜一点的。

  而已经开通了水电的房子,就算你不用,钱电厂水厂也是照收的,按照傅蕴安的说法,那房主就是不想每月平白付出许多水电费,才会想要把房子卖了。

  穆琼问:“房子的格局如何?”

  傅蕴安道:“那房子格局跟我家相似,前面是个院子,然后有两间两层的朝南的屋子,再往后是个天井,天井后面又有几间屋。格局还算不错,大大小小的屋子加起来足有十来间,住一家人绰绰有余。”

  “这样的房子,应该不便宜?”穆琼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