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当初在嫁给了皇子的陛下时,因着父亲没了,所以带了族中的妹妹回府当了陛下的滕妾,为的就是让那族妹早日诞下赵家血脉,帮自己稳固地位。
这事儿她不同意,可是两个哥哥却是赞同的很,而且提议的就是自己的大嫂子,后来那滕妾果然是个好生养的,诞下了陛下的长子。
不过可惜的是,竟是个福薄的,自己难产而去,留下了个病歪歪的儿子。
那个时候还是王妃的皇后娘娘念及他是王爷的长子,又是族妹挣命一样生下来的,所以将这个病怏怏的孩子抱在她的身边,照看抚养。
这么多年过去,大皇子虽然已经娶妻成家,可是子嗣不丰,仍旧是病怏怏的。
不过他对于皇后这个嫡母兼姨母却是敬重有加,好歹让皇后略感欣慰,总算是没养出个白眼儿láng来。
后来,母亲去世,她和娘家就基本上断了往来。直到皇上登基,加恩赵家,大哥封了承恩公之后,这才慢慢地恢复了jiāo际。
当然,即便如此,皇后对于娘家,对于族人一向都是淡淡的,反正他们是自己的族人,也不可能反水去支持别人,关系是否亲密又何妨?
所以皇帝当初允了后宫省亲,皇后娘娘在娘家人进来请安时,也是一口拒绝了的。没了母亲的那一日,她便没了娘家,还回去做甚么?
忆苦思甜?她如今的日子不见得有多甜,往昔的日子不见得有多苦,所以皇后娘娘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赵家虽然懊恼,可也不得不听了皇后娘娘的吩咐,不能建别墅,总觉得承恩公府比别的外戚们低一头似的。
皇后娘娘那里没动作,那么争斗的便是两位贵妃了,贤德妃贾氏和吴贵妃二人。当然,不仅是她们二人彼此争斗,就是在宫外,贾家和吴家之间也是龌龊不断,少有和睦。
吴贵妃的资历老,虽然没儿子,可是名下有个公主,被皇帝当成了宝一样疼着,对上蛋都没有怀上一个的贾氏,吴贵妃是底气十足的。
再者说了,吴贵妃之父吴天佑虽然是个混不吝的,可是吴家却是比贾家qiáng上许多了,所以能给吴贵妃朝堂上的支持,不跟贾府似的,除了银钱外,竟是没有任何的势力。
元chūn在宫内苦苦挣扎,她也知道府上的qíng况,可是现在不同了啊,这不是有个静孝郡主吗?黛玉她女婿又是骆阁老的亲侄子,听说骆阁老夫妻俩对于这个侄儿关心非常。
所以长了见识,开了眼界的元chūn总算是和贾母的目光一样了,打起了黛玉的主意。
果然自己在前朝有骆阁老,哪怕是十分之一的支持,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在后宫孤立无援,累死累活的。
所以元chūn在大年初五时,打发了宫中的小太监,递了消息出来。
贾母对于元chūn这个自小儿jīng心教养的孙女儿自然是寄有厚望的,现在看着她的眼界,顿时欣慰不已。
递了帖子,打发了王熙凤这个能说回道的,又有探chūn这个机敏多智的一起上门,为的便是邀请黛玉上元节那天在贾府等着娘娘的接见。
对于这样的邀请,黛玉顿时有些反应不过来。
“我毕竟不是贾家人,府上是喜事儿,我去了这只怕不大好。”
黛玉有些为难地道,她确实没想过要去贾府去见什么娘娘。
“这哪里不好了?是宫中的大姐姐专门传了消息,说是借着机会好生地认认亲,以后也往来方便,玉儿妹妹,不是我说,这样好的事qíng,别人求都求不来的!”
“唔,这样吧,风姐姐,三妹妹先坐,我去找夫君商量商量再说。”
黛玉有些招架不住王熙凤的这张嘴,立即地将骆辰逸给拎出来做挡箭牌。
王熙凤虽然对于那赘婿没甚好感,可也知道这个林妹夫不是个好惹的,所以只能无奈地点点头。
“唷,林妹妹,如今你都是郡主了?这府上的大小事宜谁还敢不听你的,哪里需要商量了?”
不过仍旧是打趣地挤兑了黛玉两句。
黛玉忍着内心的不喜,然后快步地出了花厅。
骆辰逸听了黛玉的转告之言后,觉得有些好笑,
“不去,不说别的,咱们如今身上有孝,咱们又不求着贾贵妃,上门去gān吗?没得让人说咱们失了风骨,骂咱们不孝呢!”
骆辰逸对着黛玉道。
黛玉也知道丈夫是读书人,对于这些事qíng看的格外重,所以只能暗暗地松了口气,抱怨道,“我也是这么说的,可是二嫂子那张嘴,又说是贤德妃的口谕,这样不去真的行吗?”
“放心吧,不提后宫不得gān政。再者说了,后宫还轮不到一个贵妃指手画脚呢。有太后娘娘不说,还有皇后娘娘呢,所以直言拒绝就成,再不然你就推到我身上,说是我不许你去,再者,我与大伯家约好了,要一起上街看花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