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库渐盈,各地学校也初具规模文理兼重,很有点韩嫣想像中的样子了。虽然仍是“学而优则仕”但是学的东西却是多了,宿麦、水稻渐渐推广,韩嫣还专过问了麦子的加工方法以期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也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争取让知识转化成为资本。棉花,最终是张骞带回来的,只是自愿耕种的人少——又不能吃,保暖这项任务现在的衣料也能对付,只能用国家出资雇人耕种的办法来进行,然后制成棉衣,作为北上的物资进行发卖。
被漫天传言迷晕了头的人,看到北上带回的一支野参价值巨万,大颗的珍珠被抢购一空,倒卖其他的物资也发了财,纷纷北上,其中的商人更是不惜血本。还要国家下令禁止,以防北上淘金太热耽误了农业生产,棉花也不用国家再费力了,还要加以引导才能保证粮食生产。因盐铁收归国家而不满的部分人,国家予以补贴,允其北上——为了不过度开发,北上需要准入制度的。
一项新的政策,要推行,总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改革不是田园诗,其中辛苦只有自己知道。可要毁了它,实在是太容易,巨大的国家机器一旦诉诸bào力,尤其还是在小农经济占绝对主导的现在,不出一月便能让现有的成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新策初生,漏dòng自然是有,韩嫣得尽快发现它们并且补上,让天下觉得现行政策,是利大于弊,这样才能推行得下去。换一个人,不一定能这样坚持。
韩嫣想了想,同意了,他心里还有另一个算盘,几个皇子眼看着长大了,不久就要立太子了。到时候,借口专心教育太子,便能从丞相的位子上退下来,倒不用担心没有后路可走。
别人倒不知道韩嫣已经连退位的借口都想好了,只是觉得以韩嫣的资历功劳做丞相也还能接受,只是,丞相,臣子的顶峰,做了丞相的人,不是死在任上就是退位闲居,再无其他可能,不免有些人为韩嫣担心了,现在做了丞相,以后,要怎么办?
然而在另一些人的眼里,韩嫣做了丞相,加太子太傅为丞相,显是要加重太子的份量,这个太子太傅还是文武两道都有功勋的人,皇帝如此做法,是为了太子铺路,谁做了太子,那位子显是稳得不能再稳了。
哪怕在刘彻设了中朝、内朝,逐渐架空了外朝权利的qíng况下,丞相的职责权利还是不小的。尤其,韩嫣这个丞相,身上还加着侍中衔,是中朝、内朝的成员。韩嫣家里就没断了上门求见的人,身为丞相,他有责任沟通联络百官,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不见人。
可上门的,并不都是谈公事的,还有夹杂着其他的事qíng,比如求官的,比如说qíng的,这还算是比较好应付的。难缠的,是来讨论一下皇子功课的。无奈之下,韩嫣立了规矩,公事,到丞相府去谈,自己家还是闭门不见客。
太子位上现在还没有坐上人,太子位比丞相位重要多了,各呈心机。
几位皇子的表现合起来看很热闹——刘据很稳,只要表现得符合大家对于太子的初步要求就好,剩下的,自有他的姨父们来接手运作。刘闳的母亲是宠妃,又是皇次子,自身条件也好,只是外家太弱,王夫人为赵地倡伶出身,家中人实无能人,便只粘紧了刘彻与韩嫣。而刘胥刘旦兄弟二人一母同胞,谁抢到了皇位都是赚的,于是抱成一团,不管怎么样,先把另两个给踹下马再说。当利公主十五许阳信长公主之子曹寿,鄂邑公主却是胥、旦二人之姐,李氏有意将其许与韩靖。
————————————————————————————————
刘彻见了两份请求,问了韩嫣,不答应。问了阳信,答应了。那厢,皇长女嫁万户侯,珠连璧合。这厢,韩靖被家里扔到军营锻炼,婚事缓议,李氏只能暗叹时运不佳了。
处理完两桩婚事,摒退了侍者,刘彻对着灯烛暗自思量。他不是傻子,这些人打的什么主意,自是一清二楚,卫氏母子真是有点意思了,只是……太子是朕的儿子!猛然想起景帝临终时的话,刘彻面色更沉了几分。天下,只能姓刘,天子,只能姓刘!卫长公主、卫皇子,嗯?
李氏,居然敢把主意把到阿嫣头上了,也是个伶俐人。呵呵,又说错了,在你眼里,韩嫣不是阿嫣,而是安阳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