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刚刚来送jī仔的刘阿嬷,安阳从原主记忆中得知,这刘阿嬷家与自家关系确实qíng同家人,好得不得了,和原主家做了多年邻居,在原主阿爹阿嬷去世之后,更是对原主照顾有加。刘阿嬷的汉子也姓刘,叫刘qiáng,是村里侍弄庄稼的好手。内敛沉稳,不爱说话,是个实在人。刘阿嬷则在家养了一些jī,在村里卖些jī苗,以补贴家用。刘阿嬷的大儿子刘仁,与安阳同岁,是原主的好兄弟。
安阳感叹,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原主一个七岁的小娃,长成大人,离不了这些“亲人”的帮扶,以后一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报人家。
咕咕咕,光顾着七想八想,一抬头发现天已经擦黑了,安阳将jī仔赶回jī窝,进了菜园,摸出一把小白菜,用水烫过,只简单做了一个醋溜,焖了点糙米饭,美美的吃了一顿,便洗漱打算早点睡了,明天早起,去镇上置办点东西。
因想着今天去镇上的事,第二天安阳早早便醒了。洗漱gān净,换上一件gān净衣服,从荷包里倒出所有的铜板,昨天买jī仔花去四十文,数了数还剩下四百六十八文,取出二百文放在枕头下,其余的装进荷包。摊了两个jī蛋饼吃了,背上背篓,便向村口走去。
到了村里的老槐树底下,老牛车上已经坐了将近一半的人,安阳快步走去,掏出两文钱jiāo给牛大叔,上了车。
“安小子,这是要去镇上gān嘛?”
安阳转过头去,笑着回道“孙阿嬷,家里缺了些调料,去镇上瞧瞧。”
一路上,那些中年阿嬷问个不停,让安阳着实有些汗颜,虽然原来便知道,一个女人顶五百只鸭子,现在真是的体会到,这一群阿嬷也毫不逊色。
好不容易到了镇上,安阳赶紧下了车。环顾着四周,循着记忆找到了原主卖野物山珍的酒楼,将背篓里的蘑菇卖与酒家,因着数量不少,得了五十文钱。背着空背篓,安阳进了百姓杂货铺,买了些醋,酱油,又发现铺子里竟有麻椒,大喜过望,赶忙买了些,白糖虽说有些贵,可总要买些备用。零零散散买了不少调料,掌柜的笑的合不拢嘴。又买了些面米分,别说,这jīng面贵的不得了,买了五斤,花了一百二十文。零零散散,共花费一百八十五文,抹了零头,付了一百八十文,荷包一下就瘪了。
安阳将东西放进背篓,转身去了布点,问了问价钱,最粗的布也要八文,做一套成衣也得七十文,安阳咋舌,花了四十文买了布匹,打算回村让李阿嬷帮着找村里做衣服的阿嬷做两身衣服,给个工钱。
又去ròu市,买了一些肥ròu,五花ròu,ròu铺老板卖到最后,剩下一些没人要的大骨头,内脏,一并便宜给了安阳,共要了三十文。
安阳买好之后,看了看天色,也不早了,在街上花了三文钱买了三个烧饼,放进背篓,赶到牛车,跟着晃晃悠悠回了家。
☆、第4章 发大财了
回到家里,将背篓里的东西倒出来,放在八仙桌上,把油盐酱醋这一类的调味品,以及从猪ròu铺买来的骨头,ròu收好放进厨房。将布匹放在chuáng边,虽然进了趟镇里,买回来的东西不少,可是荷包也彻底瘪了下去,安阳身上只剩下了五六十文,是仅剩的所有家当,这个家里再没有多出的铜板。
苦笑一声,安阳扶着额,真是快要山穷水尽了。看来要抓紧时间挣钱,不然只能去喝西北风了。而且这具身体,由于小时候没有喂养好,伤了些底子,尽管经常去山上打猎,身高是到了,可体魄却不是靠锻炼,就能练好的。虽然有个高个子,可看着确实很孱弱。看着身上几乎可以见骨的胸膛,摸了摸细弱的手臂,安阳觉得还有得累。看来这两天走一趟山,是必不可少的了。
上安村一面环山,听老一辈的人说,那山不知有多深,祖祖辈辈都告知下一代,不要进得太深,所以人们便只在山脚处,靠近村子的地方,捡捡蘑菇,野果一类的山珍,甜甜嘴罢了。只有那些有经验的老猎户,才敢仗着有些身手,又熟悉环境,向山的深处走走。
因着没有什么人,山里的野物,着实有些,老猎户们收获不少,足以养家。村里的人,不是不羡慕,但以前出的那些进山受伤不轻的事qíng,让村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放弃,安安分分的种地,从田里刨食。因为原主还年轻,经验不足,方大叔也严令禁止他再往深山里扎,故而原主也只比普通村民,向山里多走了一点儿,却从未进过深山。
想到这里,安阳有些兴奋地不能自已。深山里人迹罕至,那就说明植株还没有被人大量采摘,野物资源想必也十分丰富。学了十余年打猎,别看瘦削,想必也有些身手。记得古时候山脉钟灵毓秀,奇花异糙,珍贵药材,定然不少,明天进山里看看,应该会有些收获,再不济,也能挣些铜板,养活自己是没问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