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等小素馨搬家了她的就叫四号院,兄妹嘛,当然要共进退了,张绣笑的无良。
张绣摸着ròu下巴背着小胖手挨个转悠自己的房子,考虑每个房间该gān什么,想来想去自己东西少地方大,有些屋子竟然还用不着,真丧气。
郑茗烟亦趋亦步的跟在张绣后面看新鲜,他也激动的不行。
少爷的院子比京城于姨娘的院子大多了,就是比京城里夫人的院子也不差什么,而且种了这么多花花糙糙的,嗯,到时候他可以给少爷摘朵花cha瓶子里,看着也养眼。
茗烟少年丝毫不知道自己这是把丫鬟的活计也给抢了,兀自盘算的不亦乐乎。
没等张绣琢磨出个一二三来,翠儿来喊他去吃饭了,老爷夫人等着呢。
嗯,明以食为天,反正这院子还要整理,一时半会儿住不进来,只能先放着了。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去参加婚礼了,也没存稿了,码字比较晚,大家别介意哈,以后会尽量按时的。
亲一个~MUA~
第13章 第十二章
张家人不多,连主子带奴才加起来也不过十二个人,张家几口人通常是一起用饭的。
吃过饭杭氏就琢磨开了。
在京城和在外面是完全不一样的,杭氏对这边的习俗还没怎么弄明白,但有一件事她很清楚,下人就是张家的脸面。
在京城的时候因为家里人口少,家中也不甚丰厚,杭氏娘家也是清贵的耽美书斋,从小也不是娇惯大的,下人少点没关系。
毕竟京城复杂,且刚给老太爷守完孝,人少一点也不容易出错,人家少不多还要说一句张大人清廉。
但在外面就不行了。
人少了那就代表着好欺负,就是知府衙门里的那些人,也会看低几分,所以必须按照该有的规矩把人手给配置起来。
再说绣哥儿也大了,光有一个书童也不是那么回事,书童要再补上一个,还有小厮,女儿素馨也三岁了,按理该独居了,也该配上嬷嬷和丫头,这俩孩子加起来下人就要十来个,况且还有其他。
杭氏说了一口子张谦也没在意,让她自己看着办,只有一点,那些个买来的下人,一定要查清楚,身边得用的更要身家清白,最好是一买一家子或者就是孤儿,别到时候一家子栽在下人身上就闹笑话了。
杭氏唾了他一口,这点事难道她还不晓得?
俩人久未亲热,自然有一番缠绵缱绻。
张绣依然是暂时和于姨娘住一起,不过好歹这屋子够宽敞,这基本是最后母子俩睡一起,于姨娘珍惜的很,饭后略走了走消食就催着张绣赶紧上chuáng睡觉。
睡觉的时候张绣和于姨娘说了自己的打算,于姨娘很欣慰:“好孩子,你长大了。姨娘等我儿子出息当大官。”
“我会孝敬娘的。”
“姨娘知道,不过绣哥儿可不能累坏了自己,你现在还小,念书不必太用功。”
“儿子省的。”
于姨娘却被好学的儿子激发了谈兴,开始唠唠叨叨的说在娘家的事qíng。
张绣这才知道,原来自己母亲也算得上书香世家。
他外祖就是个秀才,可惜没考上举人,就在家乡开了个学堂。
外祖有三个儿子,老大就是他外公,只会死读书,念了二十几年书也只考了个秀才,现在和老父一起看着学堂,老二不爱读书,只会在地里下力气gān活儿,老三是老来字,他外祖年过四十才有了小儿子,且小儿子聪明伶俐又喜欢读书,脑子还活络的很,他和自己的大侄女儿也就是于姨娘同岁,十五岁就考中了秀才。
于家条件不好,虽然有两位秀才当教书先生,生活也只是略过得去,而且时运不济的很,小儿子刚考中秀才就碰到了大旱。
地里颗粒无收,大家也没了余钱送孩子去念书,家里除了老二都是书生,手无缚jī之力,念书还可以,种地都是一抹黑,况且正好老太太去世,连个给老太□□葬的钱都没有。
这才有了于姨娘嫁到张家做妾的事。
想于家虽然没什么家产,算得上贫困户,到底也是耽美书斋,且眼瞅着老三是个有出息的,怎么能坏了老三的前程?更重要的是,于姨娘的大弟,也就是张绣的亲舅舅,比于姨娘小三岁,那也是个会念书的,刚过了童子试,和他小叔一样,可以说于家的希望寄托。
恰好杭氏张罗着给张谦说侧室以继香火,两家十万八千里之外又有点亲戚关系,再说张谦为人方正,杭氏也算贤惠,于家总算松了口。
可以说于家那一家子几口人的命都是于姨娘救的,况且还有几个嗷嗷待哺的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