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毒炮灰重生以后_作者:八爷党(362)

  陶暮只是随便说说,然而路过的范编剧听了,却觉得若有所思。当下给原著作者打了个一通电话。沟通一番后,竟然决定改戏了——

  在R本人的严刑逼供下最终叛敌的苏定邦差点没挺过去,在治疗过程中染上了吗啡,一方面为了忍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过不去这个坎儿,开始抽大烟麻痹自己。

  后来被R本人当做诱饵引男主角出现时,苏定邦在大烟的诱惑下是心甘情愿的。然而最后,原本应该死在男主角枪下的结局却变成了苏定邦在听到男主角跟他说的苏家已经家破人亡的消息后,自己吞鸦片自杀了。

  第121章

  苏定邦结局这幕戏改的轻巧, 但真正敲定细节方面,却足足用了两天一宿。

  其实一直以来,包括很多读者在看原著的时候,这段情节都是颇受争议的。有一部分读者认为苏定邦最后叛变了,还连累的很多地下党因此惨死被抓, 他死在男主角枪下也是死有余辜。但是也有一部分读者认为, 苏定邦固然叛变了, 但是他最初还是帮了主角一方很大的忙,就算最后死有余辜, 也不应该死在男主手上。

  这个争论一直延续到上辈子电视剧播出, 还有专业的影评家就此事撰写小论文。不过好在上辈子, 扮演苏定邦这个角色的演员是资方强塞进来的拖油瓶。长得自然没有陶暮帅, 演技就连陶暮之前的水准都没有,在一帮老戏骨的对比下也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勉强不出戏。至于人物塑造方面就更谈不上——也就是那种相对来说过于纸片化的反派角色,

  也正因如此, 那种被男主一枪爆头的剧情张力相对来说被削弱不少。

  然而这辈子, 陶暮扮演这个角色。首先从外形上来说,陶暮一出场时绝对当得起书中描写的“霞姿月韵清风霁月”八个字。其次,陶暮堪称小宇宙爆发的演技也绝对能将苏定邦这个角色的复杂性立起来,前期有多么清贵雅致风华正茂,后期就有多么污秽不堪麻木不仁。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下,很容易激起观众的同情心和代入感。

  如果最终结局还是被男主角一枪爆头的话,那么原本在读者中的部分争执点, 到了影视剧中,肯定会被十倍百倍的放大。

  所以把剧情改成苏定邦自己吞食鸦片自杀,不光能让这个角色变得更加立体圆满,而且还能更加突出侵略者的残暴无信——叛敌者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这不光是因为人民无法原谅背叛者,更因为侵略者狼子野心毫无人性——非我族类,他们绝对不会对敌人信守承诺。

  而苏家满门的死亡,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战争是残酷的。可是比战争更残酷的,是侵略者。所以不要妄图妥协,不要以为苟且就能偷生。如果革命者不能抱着必死无生的信念,那么下场将毫无疑问更加凄惨。

  而在那个最暗无天日的时代,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便是坚守着这样的信念,强忍着国破家亡的悲恸,用血肉之躯厮杀十数年,最终用无数鲜血染就华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朗朗乾坤。

  而在修改后的剧情,当男主角带着一小队人马拼死潜入敌人的陷阱找到苏定邦,彼时苏定邦已经认定男主角是来杀他报仇的时候,男主角只是说了一句话。他说“得知你被抓,组织上曾想办法安排你家人安全撤离。”但是R本人比他们动作更快,等他们千方百计打探到苏家消息的时候,苏家满门已经被R本人杀害了。

  R本人没收了苏家所有财产,甚至还因此迁怒整个沪城商会。几乎有一多半商会会员被R本人抓进大牢,敲骨吸髓。国家危亡之际,连主权都无法保证,民众的利益自然更是风雨飘摇。

  苏定邦被迫叛变后,曾经一度无法面对现实。他不敢承认自己的贪生怕死怯懦软弱,只能迁怒地下党,甚至迁怒他曾经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他自欺欺人的认为如果没有这段经历,他现在还是好端端的苏家公子,是备受尊崇爱戴的留洋学生,富贵荣华风花雪月,绝对不会变成现在这副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

  然而男主角的话彻底打破了他的幻想。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当整个国家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华夏民族危在旦夕之际,即便有些人能躲在租界里看似富贵荣华歌舞升平,但这些安逸现状只不过是镜花水月海上浮萍。

  一旦侵略者决定撕下伪装,将枪口对准手无缚鸡之力的平民,那么接下来的一切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灾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同样拿起刀枪去抗争,将所有侵略者赶出华夏领土,用枪声打出华夏民族的怒吼。让那些勇敢的,为了新华夏的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还有那些惨死在侵略者刀下的无辜人们得以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