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三郎傍晚回来,立马打听了事情始末,沉吟了半晌,“就按四妹说的,咱们先挣钱!”
见他还有话想说,窦清幽叫住他,“三哥!你还想说啥的?”
窦三郎笑着摇摇头,“过两天沐休,我跟你们一块去姥爷家。”事实上,他是对秦家少爷留在正阳县念书起了好奇之心,府城不远有学员,而且府城境况那么好,好夫子肯定也不少。那秦寒远却跑来正阳县念书,他大胆猜测,正阳县或许也卧虎藏龙,有隐姓埋名的大儒。
只他去了不一定能让人家也收他,束脩也肯定贵很多,住在县城里,处处都要花银子,离家远了,也帮衬不了家里了。小郎等农忙后也要入学,他若走了,就没有人带小郎了,他还小。家里靠四妹,也忙不过来。他也不能再教她念书。
想了想,他还是没提。
窦清幽没多想,只以为他有话不好说,要等到了梁家再说,点点头应声。
而梁家那边,樊氏却在想窦清幽的亲事,“还是早早的定下亲事的好!而且我也舍不得她到别人家去吃苦受罪!看秀芬,过的啥日子!”
“你还想让四娘到咱们家来?”梁贵诧异的看她。
樊氏是这么想的,“大房的,二郎有点大了,比四娘大了五岁,要是成了二郎,还有得等。但要二郎一个劲儿的念书,考功名,等几年也不是啥问题。二房的五郎年龄和四娘相仿,只有些调皮,现在还看不出出息来,老二媳妇儿也不是多喜欢四娘。老三家的……虽说女大三抱金砖,可六郎年纪小,到时候四娘就得等他几年。”
第七十七章:商量
家里出了梁大郎这个已经成了亲在外的,未婚的男娃儿被她扒拉了个遍,年龄相当的不合适,合适的年龄不是大就是小。
梁贵皱着眉,“行了你!先别乱扯红线呢!三年过来,还不知道是个啥情况呢!”
樊氏白了他一眼,“我这是心里着急!”
黄氏也着急,没有睡着,推了推一旁的梁二智,“今儿个我可听大嫂说了,娘保准会把那唯一的外孙女扒拉到自家来。和她年纪相仿的可就只有咱家五郎!你倒是说个话!可别一口就答应了!”
梁二智倒没觉得有啥,“亲上加亲不是更好!娘疼四娘,到时候分家,也会多偏着咱们二房的!”
黄氏拉下脸来,“亲上加亲哪个地方好了!我可不想当她的婆婆!享不了婆婆福,还要受媳妇儿气!五郎以后可要念书呢!等农忙后,就去学堂了!咱五郎聪明,我还指望他考中功名,娶个官家小姐回来呢!”
梁二智不以为意的翻个身,“得了吧你!亲上加亲挺好的!那官家小姐不说能不能娶回来,真娶回来,你也享不了婆婆福,还得供着人家!”
见他真觉的四娘好,黄氏气了掐了他一把。
马氏也在想着这个事儿,跟梁大智提了两句,说四娘和五郎相配,和三房的六郎关系好,赵氏也喜欢四娘。
梁大智没多说,“看爹娘咋说吧!或许爹娘根本就没想亲上加亲,你别瞎说!四娘这娃儿现在够可怜了!”
马氏脸色僵了下,毕竟是自己亲外甥女,梁大智竟然也疼的!
鸡鸣声响起,山风阵阵吹着,云层逐渐散开,天快亮时,露出了清澈的半月。
村里各家炊烟升起,鸡叫猪哼哼,人声也渐渐多起来。
村头的独院窦家,也都齐齐起来。
窦传家带头烧了香,供桌上摆着龙须面,葚子酒,肉饼和昨儿个窦三郎买回来的猪头。
全家磕了头,祷告了一番。
“好!从今儿个开始,咱家没有债了!干的都是咱自家的了!以后咱家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的!”
抛开别的不讲,如今的日子真的算比以前好太多了!自己当家,以后家里赚的钱也都是自家的了!不用两个老不死的脸色,不用一个锅里吃饭。想咋过咋过!梁氏还是高兴的。
“今儿个炒肉!”梁氏摆着手。
窦清幽帮着去做饭,窦传家跟她商量,“今儿个或是明儿个,把岳父家的那十两银子也还了吧!咱家暂时也不用本钱,存的有面,等卖完这一趟,就又有银子了。”
梁氏正想去一趟,自然应声。
上午窦婶儿和连氏几个过来做龙须面,也都恭贺了一番,“不用理会那些乱嚼舌根的!以后这眼看着的好日子,过出来羡慕死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