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老师的苏轼添了一本儿自己刚刚编撰好的诗集,身为叔叔的赵佶则把自己亲手画的《竹禽图》添了进去,章惇章相公思来想去添了块平安如意的玉佩。身为外公的马运则是出人意料的放了把他爹马老相公当年佩戴的宝剑,说是希望孩子们能身强体壮,平安健康。康国公主等皇室宗亲送的都是些纸笔墨砚之类的中规中矩的物件儿。官家赵煦更是直接从小内侍手里拿了个画轴就塞了进去。塞完了还嫌不过瘾,又从袖袋里摸出了块状似玉佩的东西,扔了进去。
大伙儿定睛一看,好家伙!这哪儿是玉佩呀,这尼玛是虎符啊!‘没错,朕放的就是虎符,怎么,你们有意见?’赵煦凤目一扫,嘴角上扬,朝着一干人等露出了个迷之微笑。
‘没有,没有,绝对没有意见!’
‘那是,没有的事儿,这可真是官家一出手就只有没有啊!’
‘还是陛下的物件儿好,应景儿,哈哈,应景儿!’
‘还是您这款虎符高大上,臣等拜服啊。’
……
围观群众以各不相同的丰富表情,谄媚地表现着对官家此举的坚决支持和无限敬仰。
王妃、马运等人却是各种不淡定了,‘官家这是要干啥?让我儿子/外孙去打仗?这多危险呐!’
大家都被虎符吸引了注意力,只有端王赵佶注意到他六哥赵煦居然放了不止一件儿东西。不是说好的每个人只能送一件儿吗?说好的诚信呢?明目张胆的作弊呀,有木有?赵佶抬头盯视六哥赵煦,在他哥得意洋洋的目光中,从袖袋里掏出了个金灿灿的大元宝,施施然放进了物件儿堆里。
赵煦瞪眼:老十一你作弊。
赵佶微笑:咱哥儿俩半斤八两,就别互相拆台了吧。
围观群众:官大一级压死人,敢怒不敢言!
在现场各种混乱中,申王的两位小公子——和义郡王、和沐郡王隆重登场。抱着两位小主子的依然是经验老道的康嬷嬷和李嬷嬷。两位嬷嬷抱着穿着大红锦衣的新鲜出炉的郡王殿下们,稳稳地走到大厅中央。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总觉得康嬷嬷在看到官家的一瞬间好像抖了一下。(康嬷嬷:能不抖吗,抢孩子的怎么又来了!)
身着淡紫色华服的申王妃快步走到两个小家伙儿中间,爱怜的抚摸着儿子们头顶浓密的胎发,柔声安慰,生怕他们见到人多会害怕。不过她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小郡王们刚被放到地上,就开始舒展筋骨,跃跃欲试,准备大干一场了,人家压根儿就没管你人多人少。
只见两个圆滚滚、红彤彤的小胖家伙儿,手脚并用爬了两下,竟然开始晃晃悠悠的用小粗腿儿站起来走路了。(赵佶:嗯,除了颜色不对,怎么看怎么像九哥跟我说的猫熊( . ))
两个小家伙儿已经完全长开了,白嫩嫩的小胖脸上依稀可以看出老赵家一脉相承的好看凤目,尤其是那微微上挑的眼尾,像极了他们的父亲赵佖。好看的有些肉肉的菱唇则是随了王妃马氏,看起来跟他们的舅舅马齐颇为相似。
两个小家伙儿摇头晃脑的小样子实在是太可爱。看着两个憨头憨脑的小胖堆儿颤颤巍巍、摇摇晃晃的在各色物品中穿行,还真是让人提心吊胆,生怕他俩不小心摔倒。
两位小郡王倒是真的不着急,一会儿踢踢这个,一会儿摸摸那个,反正就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纸笔墨砚,诗集画卷,玉佩花草,账册珠宝,都要仔细的研究研究,好好看看,认真踩踩,但就是不往手里拿。
这可急坏了一旁负责记录的大宗正司官员。每每刚要下笔记录,人家小郡王就转战下一个了。这、这俩熊孩子到底是要闹哪样儿啊?还能不能好好的抓个周了!我这都下笔了,墨点儿都滴纸上了,这可怎么办好哦。回去一定会被知大宗正事和同知大宗正事训成狗的!
干瞪眼儿了半天除了一堆墨点儿啥也没写出来,总不能写和义郡王脚踹端砚,和沐郡王手撕兰花吧?完了,完了,回去肯定要被骂死了。大宗正司小官吏默默的擦着额头上的汗,郁闷的环顾四周。然而更让他抓狂的是,在场众人居然都看得津津有味儿,乐在其中。
“爹,你看,你看,去抓玉佩了。”身为舅舅的马齐根本分不清他的两个外甥,只能激动的指给他爹看。
“别瞎嚷嚷,当心惊到孩子。”外公马运赶紧制止儿子大呼小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