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人对熬油之法很上心,在得法之后便在黄河中游的城镇建立了专门的炼油厂,同时大力推广胡麻种植。
相较于黄豆一石出十斤的油量,他更加看重的还是胡麻一石四十斤的出油量,现在胡麻产量不够高而无法随心所欲用其榨油,还能用到大豆油,想来等胡麻种植扩张后,植物油市场的主力军就会变成胡麻油了。
在历史中,唐朝时油还是个稀罕物件,但等到宋朝时,路边便有许多卖炸物的小食摊,宋人无论吃何物都要放进油锅里炸一圈才过瘾。这项改变,与油价下跌,油在市场上普及是分不开的,想来等植物油产量大增,价格下跌后,便是唐代也会出现“无油不欢”的场面。
对这番未来景象,莫文远倒没很操心,他该光棍的时候也是很光棍的,想圣人会推动此事,就干脆做了甩手柜,开始烦自家店的油炸馎饦饼了。
不错,油炸馎饦饼就是方便面的新名字。
或者说,只是面饼的名字,调味包之类的物件莫文远还没想出来怎么做。
或者说他是知道作法,却不知哪里有塑料皮可以实现真空包装,让调味包可以存在很长时间。此外还需要能够严格密封面饼,让其不受潮的厚纸盒,硬件条件的缺失让他始终做不出理想中的方便面。
不过就莫小狗看来,莫文远的烦恼完全就是他对自己太严格了,在发现植物油用压榨法出油率很高,是店内可以负担之后,他就乐呵呵地把油炸馎饦饼上架了,一大锅油可以炸出无数块金黄色的馎饦饼,每块饼售价三文钱。
价格也就比馒头脆些,但长安路边的馎饦店中,便是一碗什么都不加的素面都要两文,买三文钱实在说不上贵的。
初次卖时,便人有注意到了金灿灿的饼子,对伙计问道:“此乃何物?”
伙计道:“此物名为油炸馎饦饼。”
“油炸馎饦饼?”问声之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几词拆分开来他是懂什么意思,但是组装起来,那是何物?
伙计早就收到了东家吩咐,此物是可以现场泡开给食客看的,他掰碎了一小块饼子,放在碗里,随即又提壶热水倒进去。
在他表演泡面饼时,周围已聚集了不少人,他们都盯着店小二看他的动作。
几息功夫后,一小碗热气腾腾的面呈现在碗中,周围人大惊,他们从未看过此法!
有些见多识广爱吃粉丝的倒是言明:“此法与泡粉丝之法相类似。”
“但馎饦和粉丝不同,是面做的,面泡开后竟也能如此?”
“不知滋味如何。”
“小二,给我来一块试试。”
“也给我来一块。”
小二倒是实诚,卖的时候还问这些人道:“客官是买了行路吃,还是就回家吃了玩玩?”
“此时买,当然是回家吃了玩玩的。”
“既如此,调料我就包在纸里面给您了。”
“调料,有甚调料?”
“不过就是些蒜粉、八角粉、盐粉残渣在一起的调味品,还有烘干的瓜茄。”他说话间给买油炸馎饦饼的人送上一小纸包,说的那些调味粉都包在小纸包内,他道,“泡开面时把纸包内的料一同下下去便是,滋味更佳。”
买家听后对其滋味更是好奇,有些都赶不及回家,坐在摊头上问伙计要热水直接冲泡,伙计也乐得有人帮自己打广告,送上大碗与热水就随他去了。
方便面中的辣包、酱包是做不来的,但是粉状调味包以及烘干蔬菜包却不是很难做,只见食客把纸包中的物什一股脑倒进碗里,加开水冲,杂色的粉末立刻就被泡开了,而烘干蔬菜则漂浮在水面上打着旋。
客官听小二说的,把放调味料的纸包展开,盖在大碗上,再在上面压了副筷子,不让碗里的热气跑走,不过几分钟的空,面就泡发开了,他闻其香味,食指大动。
“刺溜——”“刺溜——”
挑起两根面就拼命吸。
“怎样怎样?滋味如何?”
“嗯!嗯!嗯!”
嗯了半天就顾吃了,偏偏说不出什么话来,实在是急煞周围人,等一碗面吃了大半,那泡面之人才给出了还算中肯的评价:“味道,自是没有莫大郎做得吃食好的。”
周围人都用挺鄙视的眼神看向他,好像在说“废话”,谁让你跟莫大郎做得吃食相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