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厨_作者:浮云素(99)

2019-03-06 浮云素 美食文

  “所以,便是想要进言圣人,也要让沙糖之名响彻长安城才行。”

  “是如此,莫小郎君可有应对之法?”

  应对之法?莫文远身手摸自己下巴,想到了一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慧空师父是何时听说过我在缑县降妖除魔之事?”

  “莫约是在一旬前。”传播速度不可谓不迅速。

  莫文远接着循循善诱:“除此之外,可还听说过别事?”他承认让其他人回忆自己的名声与所做的丰功伟绩确实很羞耻,但不这么干,他就无法搞清楚古代流言传播速度与范围了。慧空他是知道的,人际交往正常,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翻译僧,也不同于不了和尚,社交广泛,谁都认识,正常情况下若有什么事情传入他的耳中,别的僧人也离知道不远。

  “大约知道小郎君在洛阳城搞出过新吃食,有施主上门烧香时询问小沙弥寺内可有卖。”只要听说过莫文远名声的人都知道他与大兴善寺之间藕断丝连。

  莫文远心中已建立公式,俗讲传播速度大于口耳相传,与此同时,只要某种吃食能够走红,也能在短时间内被众人知道。

  他脑中闪现天才的火花。

  “我知何为了!”

  ”此事还需找慧远大师商量。”

  ……

  在找慧远大师之前,莫文远要准备“投名状”,他顺路拐到西市的南区,浓重的海水味弥漫在空气中。有大海的咸味,海鱼的腥味,左右店铺多卖干货,慧空和尚跟在他身后道:“你要买海货?”

  唐朝地大物博,不少城市都靠海,越府泉州等地沿海而建,交通不便,唯一的对外出口物就是各种鱼类还有海中蔬菜。他们将新鲜的鱼和菜从海中打捞起来,经过太阳暴晒后烘干,变成了能够保存许久的鱼干和干菜,再运往长安等地贩卖。即便如此,从泉州千里迢迢来到长安,不少食材都会在路上损耗掉,还有些昂贵的那是直接进了世家大族的后厨,比如说鱼胶,莫文远就没有在长安买到过。

  他想要做果冻不是一天两天,在发现撞不到鱼胶之后,选择买了另外种海产菜回去尝试,就是产量相对高,价格也低廉的石花菜。

  石花菜在唐代没什么大用处,就当做凉拌菜吃个新鲜,靠海的人吃的比较多,到了长安城,知道此菜的百姓不多。要不是因为石花菜是直接从海上捞出来的,暴晒后能够储存很久,属于天上掉下来的免费菜品,也没有人会千里迢迢拿来卖。

  蚊子再小也是肉。

  但莫文远不同,在现代时他就与寻常厨子不同,不仅做菜很有一手,在说到食品相关的科学知识时,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就比如说石花菜,厨子最多就知道它是红藻的一种,吃起来清脆爽口,莫文远却知道他还是琼脂的主要原料。

  琼脂、鱼胶、明胶都有凝结胶冻的特性,如果说有什么区别,就是琼脂是植物提取,没有异味,只有植物清香,而且凝结力没有鱼胶强,日常生活中人们多用它来凝结凉糕以及杏仁豆腐等甜品。

  琼脂不比鱼胶,无法通过非化学手段进行提炼,莫文远只能将石花菜放在锅中不断熬煮,烧到融化,变成一锅粘稠的汁液。

  可惜的是这种汁液并不能帮助他凝聚果冻,他试着将其变成多种甜品,唯一成果的只有把杏仁汁点成杏仁豆腐,但是没有糖的杏仁豆腐味道还没有豆花好,他尝过后便将其抛至脑后。

  现在不一样了,廉价的石花菜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拍拍装沙糖的袋子,莫文远兴奋极了,他对同路的慧空和尚道:“明日若得空,来我家罢,我有好东西要给你吃。”

  慧空和尚知道莫文远的手艺,笑道:“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

  小黑羊成为了第一名试吃者。几乎所有的人,甚至动物都喜欢吃甜的东西,此情状既与其好恶相关,又涉及到了生理层面上的知识,尤其是唐人,平日里很少接触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的成分,喜欢吃糖与他们身体对能量的追求很有关。

  便是饕餮自认为尝过天下美食,对糖的理解也停留在肤浅的麦芽糖与蔗糖块上,单调的口感让他对以上两物缺乏兴趣。他对甜食不屑一顾,除了甜豆花,无甚甜滋味能够触动他。

  咸党的坚持却被莫文远轻而易举地打碎,他一如既往将烹饪好的美食放在墙根,除了精美的饭菜,有用小碗单盛了浅黄色的“豆腐”,饕餮初见,以为是浇咸汁的豆浆,闻其味道,多有疑惑,他不仅没有闻到豆子味,相反还嗅到了杏仁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