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神棍风范_作者:孟秋七月(79)

  陛下:要人。

  和尚:……(哔哔哔)

  第36章 和尚11

  建康城这边发生的事,戒嗔是一点也没告诉了然。

  他教出来的徒弟他清楚,了然反对僧尼占有太多财富,反感寺庙收录过多的僧人,认为出家人应当将心思放在修行上面,而不是一心汲汲营营。

  既然师徒一心,那就没有必要让了然为难。

  当今梁文帝虽然有心削弱佛教,但也许因为是生于江南水乡,长于妇人之手,与铁血刚毅的北齐武帝不同,他性情略带柔软长情,万万做不出灭佛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

  京城主持聚集一堂时,戒嗔把事情的后果往严重说去,也是为了逼迫各大寺庙主动收缩规模,以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老方丈认为,这样已经足以应付梁文帝了。

  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他面上还是那样严肃慎重,在袅袅升起的烟气中,仿佛一尊神台上的佛像。

  下首的智云左顾右盼,看着众位在信徒面前衣冠楚楚的主持,此时惊慌失措,如同惊弓之鸟,慢慢勾起嘴角,露出一个讽刺意味十足的笑容,眼神略放肆。

  ***

  苏州,柳家园林。

  园林不大,但水系曲折,小路蜿蜒,聚散有道。假山、亭台、小楼、奇石精致优美,奇花异草则高雅脱俗。

  “多谢大师救命之恩!多谢大师!”小楼里,苍老妇人拉着孙子跪下来,不停地磕头。

  谢安歌慢了一拍,反应过来后立即去扶起祖孙二人。

  “施主言重了,小僧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

  “对大师而言是举手之劳,对老身而言却是没齿难忘的大恩大德。”老妇人眼含热泪,恳切地道,额头已经一片淤青,可见磕头时有多用力。

  她也没说错,她这孙子是夫家的独苗苗,传宗接代就指望他了。

  如果不是谢安歌游历到这里,治好了他的急病,这独苗苗一旦撒手去了,老妇人的夫家必定会成了绝户。

  要是落到那样的地步,她真是死也无颜去见先人。

  谢安歌无话可说,转头望向身形单薄面色苍白的小小少年,道:“小施主已经大好了,日后只要好生休养便可。”

  果然,谢安歌这样一说,老妇人立即转移了注意力,收了泪,紧紧抓住孙子的手,紧张而又期望地问道:“大师啊,老身这孙儿生来体弱,不知有没有办法彻底根治呢?”

  谢安歌沉吟,这娘胎里带来的弱症,他一个三脚猫功夫半瓶水哐啷的赤脚大夫,能有什么办法?

  就是皇宫里的国手丹医来了,除了让病人好好养着,也别无二计。

  也许是谢安歌沉默的时间太久了,老妇人面上渐渐变得有些失望,却还是强撑着笑容。

  她真的是一个善良而有分寸的人,即使面对一个可能握着她最后一丝希望的僧人,也没有以情相迫,而是留下了充足的余地。

  犹豫了一下,谢安歌先打了个预防针,“小僧倒是有一二偏方,只是……”

  老妇人的眼睛一亮,特别像灯泡突然间亮了起来。

  “大师不妨直言。老身也不瞒大师,从我这乖孙儿降世,老身四处求医问药,说是散尽大半家财也不为过。”

  感觉衣角被扯了扯,老妇人低下头,只见孙子睁着黑乎乎的眼睛,小声地道:“祖母,孙儿长大了赚大钱孝顺祖母。”

  老妇人心中一酸,“哎,我孙儿孝顺。”

  抬头继续道:“老身什么土方偏方没用过,可是没用!他小小人家,自小把苦药当饭吃,懂事了一次都没哭过,老身心疼呀!”

  “如今,但凡有一丝希望,老身也不愿放过,还请大师救救我这孙儿。”

  谢安歌轻轻一叹,“那小僧便直说了。一,是药三分毒,平日里若无重病急病,以少用药为佳。”

  老妇人静气凝神,如听圣人之言。

  “老身记住了,第一,少吃药。”

  谢安歌颔首,“二,体弱身虚,不宜大补。他肠胃弱,可少食多餐,饮食清淡,荤素搭配。”

  老妇人点点头。

  “三,最好能为他找个武师傅,强身健体,这才是根治体弱之本。”

  有点迟疑,这些方法能让柳祛病好起来吗?

  不管了,起码不会更差劲了。

  顿了顿,谢安歌停下了转动佛珠的动作,沉吟了一会儿,将手中的持珠送给少年:“你生而聪慧,与我佛有缘。小僧将念珠送你,望你此后能百病全消。佛珠蓄纳了佛家的光明与智慧,望你今后智慧增长,前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