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杂货_作者:报纸糊墙(628)

  说到田产,像常乐县这种靠近沙漠,一年到头都下不了几场雨的地方,田里头又能种些什么呢?

  “倒是能种些麦子,就是收成不大好。”前来客舍这边拜访新任县令的那些当地人告诉罗用。

  “豆子也种得。”

  “去年我家庄园种了玉米,倒是长得不错。”

  “你家那庄园,光是挖水渠都挖了大半年,与别处如何能比?”

  “别处种不得玉米?”

  “并非,只是此作物虽然高产,却也颇耗地力,若是连年耕作,易使土地贫瘠。”

  罗用也知道玉米这东西容易损耗地力,只是眼下,并没有比玉米更好的选择。

  其实像这种干旱地区的沙壤土,种红薯是最合适的,只他这时候却不能平白把空间里面的红薯拿出来种。

  事实上,唐初这时候地广人稀,像常乐县这样的地方,只要建设好灌溉系统,无论是种小麦还是种玉米,养活当地百姓总是不成问题的。

  玉米过于损耗地力,那他们还可以轮作,只要有充足的土地,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罗用刚来常乐县这两日,县中很是热闹了一番,热闹过后,便现出了它原本的荒凉与贫瘠。

  黄泥街道,土坯房屋,即便是在县城之中,而且还是处于中西方贸易的必经之路上,这座城市却依旧没有什么繁华景象,据说那些胡商并不怎么在他们这里停留,大多都只是经过而已。

  那些赵家人完成了自己的护送任务,在常乐县中休整了两日,便往敦煌去了。

  传闻裴矩当年曾为隋炀帝绘制《西域图记》,那其中就有从敦煌到西域各国的路线图,据说总共有四条路线。

  敦煌那个地方可谓是得天独厚,有河流有湖泊又有盐池,坐落在这一大片荒漠与戈壁之间,当地百姓颇为富庶,商业也很发达。

  相较之下,常乐县这边就要冷清很多。隋朝那时候,这里原本已经被废为常乐镇了,武德五年复置常乐县,因为人口不多,该县被划为下县,相应的,罗用这个县令的品级也就不高。

  县中除了罗用这个县令,另有县丞、主簿、县尉等一众官吏。

  罗用初来乍到,对这些人也不熟悉,不过就目前看来,他们对罗用的态度倒也还算恭敬,罗用给这些人布置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让他们与自己一起修县衙。

  罗用也不是什么很讲究排场的人,只是最基本的办公和居住条件肯定还是要有。

  先前那谭县令,着实也是个不讲究的,这县衙也不知多长时间没有修葺过了,这房子本就是土坯所制,时日一长,土层剥落,屋顶的麦草也开始腐败,蛇虫鼠蚁滋生。

  因为是刚刚到任,不太了解这边的情况,修房子这些天也不想节外生枝,于是罗用便没有查县里的账簿,没用县里的钱帛,直接拿了自己的钱帛出来,差人去买了米面羊肉回来,就在县衙大院里头给众人做起了工饭。

  然而,在采买的过程中,终究还是生出了事端。头一天罗用把钱交给县丞,叫他去安排,结果最后买回来的东西,与本地市价并不相当。

  罗用没说什么,只是等第二次采买的时候,他便把钱给了主簿,结果这一次买回来的东西,还是与市价不相当,比那县丞买的,还要更贵几分。

  罗用还是没说什么,第三次他把钱给了县尉,那县尉最狠,同样多的钱帛,他买回来的东西连县丞的一半都不到。

  罗用表面没说什么,每日还是招呼众人干活吃饭,只是以后再买东西,他就自己去了。

  另外,他又让乔俊林以修葺房屋的名义,弄起了一个保镖队,当地人也不是傻子,见他这一番动作,就知这新来的县令是要与县尉等人对抗,只是罗用给的工钱又足,伙食又好,所以依旧还是有胆子大的前来应征,当然也有一些个闹不清情况的,光以为罗用是招他们来和泥夯土。

  待自己这队伍拉起来了,罗用的胆气也壮了,然后他便上书朝廷,说县尉几人品行不端,要求吏部重新换人过来,走的就是官方驿站。

  这折子还未出常乐,就被人给截了,别看就是一个黄泥小破城,这里头的门道半点都不少,城中官吏沆瀣一气,俨然就是一个牢不可破的小系统。

  这一日,县衙这边正修围墙,众人虽然各忙各的,但气氛已经变得紧张微妙。

  中午吃饭的时候,前任县令谭翁拄着拐杖过来,坐在院子里头,吭哧吭哧喝了一碗粟米粥,又与罗用说,叫他要有所提防,当心有些人狗急跳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