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杂货_作者:报纸糊墙(681)

  除了指南针和地图,还有语言也很重要,来大唐经商的胡人大多精通汉话,而汉人却嫌少有会说外语的,不会外语的话,一走出去那就是个睁眼瞎。

  没错,就是走出去。除了被动地接受胡商们带来的信息,罗用希望大唐这边也能有一些人走出去,到广褒的西域世界去寻找利润,开拓眼界。

  这也是这一回唐俭到来以后,罗用与他说的第一件事。

  茶叶买卖固然重要,但改变眼下唐与西域各国胡商在贸易过程中的被动接受局面更加重要。

  罗用与唐俭言明了自己的计划,唐俭听闻之后很是震惊,他一早就看出来这离石罗三郎的眼界较之常人宽广,却没想到竟然宽广到这般境地。

  然而这件事却并非唐俭能够做主,他也知道要做这件事,其中难免会牵扯到许多利益结构,还有那朝堂之上的治民之策。

  在经商一事上,中原王朝向来都是采取的重农抑商、胡汉有别的政策。

  当权者对胡商采取怀柔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西域各国胡商来唐,促进市场兴盛,在政治与经济方面多有好处。

  对本国国民的重农抑商政策,则有利于安定社会,保证粮食出产。

  也正是在这样的政策之下,胡商们越来越活跃,本国的商贾却往往不得伸展。

  在这种大环境下,罗用竟说要鼓励本国商贾向外发展,要开设学校,教他们看地图学番话,这个设想着实太过大胆。

  这一天晚上,唐俭在屋里的油灯整整亮了一夜,他思索着如何在不触动太多人利益和敏感神经的前提下,尽量做成这一件事。

  让大唐男儿的足迹遍布整个西域,这件事光是想想就令人热血沸腾。

  唐大人想了又想,最终还是决定将这件事轻描淡写。

  他在公文中讲述了常乐县这边的现状以及茶叶买卖的进行情况以后,又提了提胡商的事情,言是河西走廊这一带胡商颇多,胡商们通晓汉话,在唐生活自如,而唐对于西域各国的情况却是知之甚少。

  唐俭建议朝廷方面能派遣一些能人志士,到常乐县这一带来与胡商接触,最好是能跟着那些胡商一起到各条商道上去走走看看了解一下情况。

  次日一早,唐俭差人将这封文书送往驿站,然后很快,它便与其他几份重要文书一起,被驿卒们快马加鞭送往长安城。

  长安城中,金秋八月,正是桂香浓郁的好时节,近日天气晴好,城中百姓或是忙活生计,或是出门游玩,平整宽阔的街道上,常有一些气派华丽的牛车马车驶过,引得路边行人驻足观望。

  这是一个适合出门游玩的季节,长安城中的士族郎君们格外活跃,各家娘子们亦是常常相聚,明艳艳彷如一簇簇娇美的花儿。

  这座城热闹繁华,欣欣向荣,仿佛没有一丝烦恼。

  长安长安,长治久安,距离周文王定都此地,转眼已有近千年,近千年来多少风雨……

  在河西走廊西端,眼下亦是热闹繁华的季节,胡商们正在陆续进入沙漠。

  在敦煌城中,不少商贾请了匠人在石壁上开凿石窟,雕塑佛像,便是为了祈求这一路的平安顺遂。

  敦煌莫高窟,原称漠高窟,取之沙漠高处之意,民间亦称千佛洞。

  那千佛洞便坐落在鸣沙湾东麓,在沙漠与戈壁之间,百千年来,每到商道兴盛的年景,这里的香火便也愈发兴盛,匠人们开凿石壁的声音叮叮当当,不绝于耳。

  这些穿行在沙漠与戈壁之间的商贾,其中多以胡人为主,唐人鲜少。

  这一日,在前面过去了两个商队之后,又有一个商队缓缓向着沙漠的方向行去。

  这个商队中的不少胡商都已经在敦煌定居,离别时分总是十分难舍,于是便有些拖延了。这时候若是紧着些走,今晚日落之前倒也能抵达西去的商道上第一个可以供商贾们落脚休憩的绿洲。

  商队在前面走着,他们的家人在后面跟着,这一送,便要送到了千佛洞。

  在那些胡商家眷之间,还夹着一个垂垂老者,那老翁年岁颇大,身上瘦得便只剩下一把骨头,手里拄着一根木杖,脚下一步一步挪着,跟着队伍行走,半点不曾落于人后。

  在这个商队中,在那些牵骆驼的胡商后面,还跟着一群驮着货物的脚夫,他的儿子就在其中。

  那老翁跟了一路,队伍中这个背货的青年,却不曾回头看他一眼,只管埋头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