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杂货_作者:报纸糊墙(962)

  这一日,大娘邀二娘同去新丰集市看货,打算去那边看看白叠花。

  那新丰集市早几年主要就是卖些粮食土产,而且只是冬季热闹,其他几个季节都比较萧条。

  现在那边什么物什都有了,一年四季都很热闹,尤其是一些大宗货物买卖,粮食牲口精铁石炭之类,不需去往长安城,直接在这新丰集市上便可达成交易,很多潼关洛阳一带的商贾也到这个集市上买货。

  这两日大娘听人说,关内道那边过来一批白叠花,数量颇多,要价亦不甚高,于是她便对二娘说了,姊妹二人打算一起过去看看。

  随行赶车的都是大娘铺子里的妇人,她们几个负责采购的,常常要去新丰集市那边买货,这日刚好便一起去了。

  农历二月份,天气已是一日暖过一日,有那爱俏的郎君娘子,这时候已经换下了袄子,穿上了薄衫。

  街上行人车辆颇多,还有成群结队的小孩在街边嬉闹玩耍。

  “自那种牛痘之法推行之后,这长安城中的孩童便越来越多了。”大娘笑看着街上那些小孩,对二娘言道。

  “飞儿可种上了?”二娘问。

  “一早便种上了,哪有不种的。”大娘道:“常乐县那边的孩童可是要种?”

  “都要种的。”二娘也说:“只是那边地方小,人也少,有时候若是不凑巧,遇不着痘种,便要等上一等。”

  “长安这边人多,倒是不需等,去了便能种上,早前还要收那三五文钱,后来有御史在朝堂之上说了这件事,道是有些家中穷困见识又短的父母,为了省那三五文钱,竟是不给儿女种痘,道那痘种又不是甚稀罕物什,何苦要挣百姓那三五文钱来哉……于是后来便不收钱了。”

  姊妹二人坐在马车之中,大娘对二娘说起了这长安城种牛痘的事情。

  “那御史倒是个好的。”二娘听完以后,如此说道。

  “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总之那些个御史什么都要说,什么都要管,连皇帝的事情他们都管,我那两个食铺,也被他们说过好几回。”大娘笑道。

  “怎的连这个都要说?”二娘吃惊道。

  “这有什么,他们管得可宽了,去夏有一个官员的夫人穿了一件半袖在街上走,隔日早朝之上便有御史把那名官员给弹劾了。”大娘表示这种事一点都不稀奇。

  “果真?”二娘吃惊道,竟是连别人的家眷穿什么都要管?

  “自然。”

  “在常乐县那边,夏日里天气炎热,时而也能见到穿半袖的妇人。”

  “长安这边也多,寻常人他们也管不过来,只盯着那些个官员家眷撕扯。”

  “那我们夏日里便莫要穿半袖了。”二娘想了想,说道。毕竟罗用现在也当着官呢,就怕他也被那些个御史盯上。

  “我铺子里的妇人,多半不穿半袖,就为了能少些是非。”大娘叹气道。

  “这长安城的夏日可热?”

  “热得很,届时你便知晓了。”

  “有多热?”

  “热得你没处躲,在地上都要待不住,直想往四娘她们那个冰库里钻。”

  二娘听她说得这般夸张,忍不住便笑了起来,只道自家阿姊在与自己逗趣,并未多想什么。

  她们从小生在离石县西坡村,那地方地势高又多山林,夏日里只要别在大太阳底下晒着,便也热不到哪里去。

  这些年二娘又去了河西,河西的气候十分干爽,她又怎么想象得出,这长安城中的夏日将会有多么闷热难捱。

  第419章 打回原形

  在这个没有电的时代,人类对于炎热的天气,基本上可以说是束手无策,只能硬熬。

  富贵人家或许还可以弄个凉屋凉亭之类,引水流浇在屋顶,取那水泽之气,以达到降暑的目的。只不过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家毕竟还是少数,而且长时间待在那样的环境中很容易湿气入体,对身体也不好。

  也有在屋子里放冰块的,这几年长安城中冰块的价格倒是降了不少,寻常小富之家夏日里若是热得受不了了,也能去买上些许搁在家里。

  就居住环境来说,长安城东面的万年县地界相对会好一点,毕竟地势高,空气流通也比较好。

  这时候的长安人,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首先就是要“高爽”,之所以这般,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安城的夏季实在是太闷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