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后的生活日常_作者:梨花树下梨花酒(126)

  但是自己没用,不代表别人没用。把一些讲卫生,和处理伤口需要注意的事项写出来,让大家看看,也是很有好处的。

  这个时代居然也有防治天花的方法,在大殷,这种方法早就被太医找出来了。然后传到民间,大殷的第一代皇帝还因为这个被百姓称为“天选之君”,而那个太医也记入了史书上。

  而且大殷还能找到一种草药,对于天花,水痘之类的疾病都有治疗作用。总之,在大殷,生病了,多数情况下跟平时的卫生习惯有关。陆时安觉得这样的情况可以避免。

  写出来这些并不难,因为只要把材料照着抄一下就行。没过几天,陆时安就整理好了。这次是直接拿到医馆,先给大夫看,然后改掉一些古人没办法理解的东西,比如把病菌改成“晦气”,这样就比较容易被人接受了。

  陆时安整理出来的《疾病预防与治疗》,很受医馆的欢迎。陆时安直接一个医馆给一册,然后自己出钱印制出来,分发出去。很多人都相信里面说的话,比如干净一些会少生病,不喝生水可以活得更长。

  “这书写得有道理,我见过一个人一直喝生水,后来说肠子痛,早早就死了。”

  “对,我家娃娃,咳嗽喝点枇杷叶熬的水,也很管用。”

  “哮喘,原来除了吃药,还能用什么口罩来阻隔秽物啊!”

  ……

  效果很明显,反正不要钱,不识字的也都会找别人念出来。

  陆时安不管别人怎么想的,总之该做的他都做了,就看别人会不会对他们自己的生命负责了。

  第62章

  时间过得很快, 转眼间, 棉花已经可以采摘了。陆时安特地做了弹棉花的机器, 需要两三个人配合就能弹棉花做成棉被。做出来的棉被和现代的差别不大, 厚实温暖。

  陆时安做了许多床, 打算先送给皇帝两整套,再送安阳城城主等人一套。亲戚朋友都有份, 但是除了皇帝以外,其他人都只有一套。毕竟棉花还要留种, 数量不算多。

  棉花不像玉米,结的那么多。如今连一国之君都对玉米感兴趣,所以百姓也都喜爱食用这个新鲜的粮食了。玉米无论是蒸还是煮,它的口感都是香香糯糯的, 还泛着清甜。连玉米杆子吃起来也是甜津津的, 不少孩子就喜欢把玉米杆子□□放在嘴巴里像吃甘蔗一样去嚼着玉米杆子。虽然现在日子不算难过, 但是糖对于很多人家来说,还是很少能吃够的。

  陆时安以前不太喜欢吃玉米面, 但是来到古代,这个身体似乎非常喜欢,这种心里不喜欢但是身体却喜欢的感觉真的有点神奇。所以程玉就经常能够观察到大哥一边皱着眉头,一边干掉了一盘又一盘的玉米面烙的饼子。

  玉米和棉花的作用,陈皇是彻底知道了。他甚至很感谢陆时安,要不是他, 估计棉花的作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被发觉。

  棉花摘下来之后, 要去轧棉花, 把棉花里面的棉籽去掉,然后用弹棉花的机器弹熟,变成棉条,后来就可以纺棉花了。纺棉花需要纺车,纺车大殷是有的,都是很传统的那种,但是陆时安知道目前用这种最合适,不怎么费劲,就能纺出布来。纯手工的棉布,现代很少能穿到了。纺好了的线,先拿去染色,再把线缠在筒子上,在织布机上放在正确的位置,就可以织出棉布了。

  棉布做成成衣还需要一些时日,陆时安想,要是有缝纫机就好了,有了缝纫机,做衣服简直不能更快了。说做就做,陆时安一头扎进空间,迅速翻找历史书和其他杂书。

  他记得工业革命的时候,欧洲率先发明了缝纫机。好几种都是手摇版的,不过,陆时安觉得,还是脚踏式的缝纫机,比较合适。到时候,大殷的小娘子们的彩礼或者嫁妆都是要发生改变的了。比如,一架必不可少的缝纫机。

  关于缝纫机,陆时安也是有印象的,记得以前奶奶家就有一架保养得很好的缝纫机。奶奶会将它擦拭得干干净净的,还会用一块布蒙起来,宝贝得不得了。据说是爷爷送她的彩礼之一,所以很是宝贵。

  陆时安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再建一个厂,专门生产缝纫机。就把场地建在安阳城,场地便宜,人也够多。工厂先不着急,先把自家用的缝纫机做出来再说。

  缝纫机的结构还是别其他东西要复杂一些的,陆时安找了许多资料,才勉强做出来一架。等他做完,陆时安三兄弟的成衣全都做好收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