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安排的建造温室的工程队过来了。按照排名的先后,逐一进入每个愿意建立温室的人家进行施工。
建立温室,国家给报销百分之九十的费用,还会补助一些无土栽培的工具和营养液。但只有一小部分,剩下的全靠自己的安排,是直接在温室里面的土地上耕种,还是选择无土栽培,又或者搭起架子,用花盆来种,这些全部需要自费了。
村里头除了那几个实在困难的人家,基本上都选择了盖温室来改变现状。若是今年还跟去年的天气一样,那么有一个温室无疑是有了一个保障。不说卖多少钱带来多少收入,哪怕单纯的产粮食养活一家人也好。有了温室可以无视四季,一整年都可以播种和收成,相同的土地,能够获取以往两到三倍的食物。
虽说一个温室很贵,但长久来看无疑是划算的。
日子一天比一天炎热,人们都减少出行,最多早晚去地里看看农作物发芽的情况。
林谦家地里头长势还是挺好的,一开始停止浇水以后,地里头苗萎靡了两天,现在根深扎以后叶子又恢复了活力。
地里头的稻苗是长得最好的,林谦家里稻苗种得比别人家早十多天,瞧着比别人家高很多,不过全村的稻地长势都很喜人,几乎能够看见到了金秋满载而归的日子了。
地里头的小鱼苗长势还不错。稻地的出水口和入水口都用渔网挡得严实,几乎不存在鱼儿越狱的情况。因为少了农药,水里头的藻类或是野草越来越多,能够给小鲫鱼提供足够的食物。同时天气热了,很多昆虫也出来了,这些都是天然的鱼粮。
林谦开始在家门口贴上宣传纸,谁家想要尝试在稻田地里养鱼的,可以过来预定鱼苗。鱼苗的价格说贵不贵,说便宜也不便宜,一百尾鱼苗以内,一斤粮食十尾鱼苗,超过一百尾的,一斤粮食五尾鱼苗,这对于两方来说都在承受范围内。只不过平均一晌地(一公顷)至少能放两千以上的鱼苗,如果是撒一些鱼粮,一晌地甚至能放六千多尾鱼苗。
每个人不到一亩地的稻地,全家的加在一起三四亩地放进去一千上下的鱼苗也可以,如果真的舍得放鱼苗,那么一户人家就有可能花一百多斤大米来买鱼苗。
大部分人家都是预定一百尾鱼苗,少量多买的。不过全村选择买鱼苗的比想象中的还要少,总共加起来也就三十多户人家,剩下的要么是不放心观望,要么干脆不打算买。
倒不是不馋鱼肉,而是有的人动了歪心思。
林谦跟何阳轩这边培育鱼苗,基本上十五天以上才会往出卖。这样鱼苗长得比较大,成活率也能高一些。不过这样的代价就是要消耗更多的小鱼饲料,提高了成本。
二十天以后,基本上每户人家都领到了买的鱼苗,留上几条尝试在自家闲置的鱼缸里面养活,剩下的全部倒进稻地里头。
刚倒进稻地才几天,就有事情发生了。有的没买鱼苗又想要鱼的,直接趁着别人不注意偷抓别人地里头的鱼苗放进自家稻田地里。
之所以被发现了,是因为偷鱼苗的人为了抓鱼苗踩进稻地里,还踩死了几棵稻苗。
如果这些鲫鱼养大了,这么多的鲫鱼,不光是自己家里能吃口肉,还能卖出去换来好多钱,可谓十分值钱了。
就算稻苗被偷了,也没有鱼苗被偷更让人心疼的了。
三十来家买了鱼苗的人聚在一起,也包括林谦家这个卖家,即便现在天气炎热,每个人家都会搭建一个简单的草棚,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会有两三个人检查巡逻。
这样虽说不能完全防止人偷鱼苗,至少能够大大的减少。
以后若是天气实在热得受不了了,基本上白天也不会有人愿意过去。那时候就只需要看住清晨、傍晚和夜间就可以了。只要能够保护住这些鱼苗,辛苦也是值得的。
开始组织巡逻保护鱼苗以后,林谦家里对于鱼苗的订单增加了。
林谦跟何阳轩商量一下,让这些鱼苗只要进入了繁殖期就给它们进行人工繁殖,培育出鱼苗后,除了自家用和村里人买的,全部卖给军队。
鱼这种东西,现在虽说水库、河水一类的地方都有,算不得多罕见,可对于缺乏肉食的现在来说,系统化大规模养殖还是十分有必要的。之前因为洪水、旱灾和洪涝,全国大部分的养鱼池都没什么鱼了,林谦这时候卖鱼苗正好用得上。
巡逻的事情三十个人家轮班,两家一组,也是十五天才执勤一次。林谦跟何阳轩挑出时间来总结一下家里头售卖的东西,然后开始记账记录每日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