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侯_作者:来自远方(264)

2018-12-01 来自远方

  看着头发花白的老人,赵嘉鼻腔微涩,难言心中是什么滋味。

  “两位长者愿意留下,嘉倍感荣幸。然有一事,还需长者解惑。”

  “郎君请讲。”

  “长者能制弩,为何不献军中?”

  “郎君,军中所使都是强弩,我二人所制射程不到二十步,对阵匈奴根本无用。”

  汉军同匈奴作战,所使都是强弓劲弩。云中郡常备的守城弩,弩矢有人的胳膊粗,力道能穿透战马。

  匠人不是有意藏私,而是这样小巧的手弩,于游侠刺客是至宝,在军队作战时根本没有大用。距离太远射不中,距离近的话,对骑兵来说不过是眨眼的时间。面对面冲锋,以短刀拼杀都比这样的手弩有用。

  家中子弟出战之前,匠人也曾准备手弩,叮嘱他们随身携带。事实却是,这样的武器并不足以让他们保命。

  然而军中用不上,用于守护村寨畜场、防备宵小野人,总能发挥相当作用。并且,对于还不能开强弓的孩童来说,轻巧的手弩比弋弓更为好用。

  “郎君担心犯忌,平时拆卸开,用时再装即可。”

  听完匠人的解释,赵嘉深吸一口气,道:“嘉有一提议,请长者思量。”

  “郎君尽管吩咐。”

  “军中有强弩,却少连弩。”赵嘉看向头发花白的匠人,正色道,“如能制成连发机关,以弩矢之强,必能大伤来犯之敌。”

  “连击?”

  听闻赵嘉之言,匠人的表情变了。

  他们制弩的手艺是继承先父,一直因制不出强弩而感到羞愧。连发机关为偶然所得,囿于思维,根本没想过能用到强弩之上。

  经赵嘉提点,两人就如拨开眼前云雾,茅塞顿开。

  连发机关最关键的部分就是箭匣。军中有能匠熟手,只要参透机巧,未必不能对现有的弓弩进行改装。

  制出连发强弩,战时必能发挥作用。

  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们同匈奴有血海深仇。只要能多杀匈奴人,别说制连弩的手艺,要他们的命都可以!

  “嘉不才,有大夫爵,为魏太守宾客。”赵嘉继续道,“如两位同意,我将此事报于魏三公子,给两位一个出身。如心存顾忌,嘉也不勉强,两位可继续留在畜场,工钱如常结算,今日之事就当没有发生,未知意下如何?”

  两名匠人对视一眼,很快达成一致,一起对赵嘉拱手道:“我等愿将制连弩之法献上。”

  赵嘉舒了口气。

  不是他不识好歹,而是必须这么做。

  两个匠人是出于好心,也是真心投靠,做几把能拆卸的手弩,只要小心点,在边郡不会惹出太大的麻烦。可他的志向不是安于一地。他日进入朝堂,这就是个把柄,可大可小,小到可以一笑置之,大到能要人命。

  经验告诉赵嘉,凡事必须小心谨慎。能不留的把柄坚决不留,即是对自己也是对跟随自己的人负责。

  此外,马镫和马鞍拉近了汉军和匈奴的骑兵水平,再有能连发的弓弩,在两军对战时,必会为汉军再增添一张底牌。

  长安茏城不两立,必须倒下一个。

  在这种情况,匈奴死得越多,对汉家就越为有利。所谓的仁慈不该用在敌人身上,想要活下去就必须拿起刀枪,尽一切可能杀死草原上的敌人。

  匠人被安顿在畜场,赵嘉迅速写成书信,用粘土封缄,交给魏同送去军营。

  “切记,务必交到三公子手中。”

  魏同领命离去,一路飞驰到军营。偏巧魏悦不在。问明魏三公子的去向,又调头赶往云中城。

  抵达太守府时,天已经擦黑,魏尚正设宴款待长安来使。

  魏悦在席间得报,借口离开室内。见到候在廊下的魏同,拆开赵嘉亲笔,从头至尾浏览一遍,迅速将木牍重新系好。

  “城门将关,持我手令出城,回去后告诉阿多,两名匠人务必妥善安置。事不要让他人知晓。待我禀知阿翁,明后日亲往畜场。”

  “诺!”

  魏同领命离开,魏悦回到席间,刚刚落座,就对上魏尚疑问的眼神。魏悦轻轻摇头,魏尚明了其意,暂将疑惑压下,继续招待来人。

  夜色渐深,宴席散去,长安来使被送至偏室休息。魏悦随魏尚走进书房,将魏同送来的木牍送上。

  看到残留的粘土,魏尚眼神一凝,细看其中内容,神情变得越来越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