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侯_作者:来自远方(337)

2018-12-01 来自远方

  “阿多回来了?”

  魏尚坐在屏风前,神情稍显疲惫。王主簿和魏悦分坐左右,在赵嘉走进书房时,依旧落笔如飞,忙得头也不抬。

  行礼之后,赵嘉跽坐到魏太守面前,上报抓捕恶徒的经过,并道出在村寨中的发现。

  “未曾深掘,粗略估计,藏于地下的尸骨不下两百具。”

  魏尚停下笔,命婢仆送上冰过的果汤,随后指向屏风右侧的大堆简牍,告知赵嘉,他报知的情况,在其他恶徒据点也有发现。简牍中所记载的,都是往年失踪的人口,以及多年未解的旧案。

  “边陲之地,逢战乱匪盗,失踪之人不知凡几。本郡人尚有户籍可查,外郡人最为难寻。”

  恶徒嗜杀成性,动手之前,根本不会去记自己杀的是谁。

  时间长了,别说核对死去边民和商队的姓名籍贯,包括曾沆瀣一气的商贾,以及被收买驱使的无赖,他们照样记不清楚。

  赵嘉翻开一卷木简,看着上面记载的姓名,眼前又浮现出累累白骨,思及其中大多是无辜边民,死后不知姓名,无法立碑入葬,不自觉攥紧手指,指关节用力得发白。

  见赵嘉低头不语,神情有些不对,魏悦忽然停下笔,向魏尚告罪一声,取过赵嘉手中的木简,在他愣神时,拉着他走出书房。

  房门合拢,发出一声轻响。

  王主簿抬起头,看一眼两人离开的方向,又将目光移向魏太守。

  “使君,赵郎君尚且年少。”

  “我知。”魏尚无声叹息,拿起落在地上的木简。

  “那为何……”

  “知匈奴之恶,才可放下不必要的仁善。”魏尚卷起木简,重新放到屏风旁,沉声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豺狼之辈,屠尽方能解除后患。阿多年少,性情过于温和,不入仕则罢,今已为县尉,性子不改一改,于他今后绝非好事。”

  王主簿沉吟片刻,不得不同意魏太守之言。饮一口变温的果汤,道:“三公子所行是使君授意?”

  “阿悦自己的主意。”魏太守轻笑一声,“两人一同长大,情谊甚厚,来日入朝也可互为助力。”

  当初赵嘉离开太守府,魏悦冒了整整一个月的冷气,让习惯他笑脸的魏尚都吓了一跳。

  虽然魏三公子很快恢复“正常”,但经历过这一变化,魏太守终于明白,自己这个从子,远非表面看起来的温和无害。

  自那之后,魏尚抓紧对魏悦的教导,更是越过亲子,将他作为继承人培养。

  身为魏尚的继承人,魏悦要扛起的不止于一家,而是魏氏全族。

  做出这个决定,魏尚从不后悔。哪怕夫妻反目,次子久居长安,父子关系疏远,他也从不曾动摇。

  景帝废临江王改立胶东王,是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刘荣不缺才干,作为守成之君绰绰有余,甚至可以做得很好,但他缺少最重要的一样东西——剑指四方,挞伐强敌的锐利。

  经过两代积累,汉朝已经具备同匈奴硬捍的实力。长安需要的不再是一名温和的君主,而是能横扫天下,开疆拓土的强硬帝王。

  景帝清楚意识到,要铲除北边的强敌,他的继任者必须强横,甚至专横,就是不能温和。

  所以,刘荣被废,刘彻成为太子,完全是历史的必然。

  魏尚也面对同样的选择。

  在罢官赋闲的几年中,他见多人情冷暖,看到的东西远比在任时多得多。

  如果长子没有战死,本该是能扛起魏氏的最佳人选。

  可惜时光不能倒转。

  然而,即便能够重来一次,魏尚也不会拦住儿子,不许他上战场。汉家儿郎本就当沙场立业,将敌人的头颅踩在脚下,用匈奴的尸骨和鲜血铺就晋身之路,虽死无悔!

  次子不同于长子,才干不缺,性情却显得优柔寡断,该决不决,该断难断。魏尚试过教导,奈何收效甚微。

  至此,魏尚必须承认,以次子的性格,能扛一家,却无法负上全族。

  经过慎重考量,魏尚越过亲子,以从子魏悦为继承人。后者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从军不久就立下大功,新硎初发,展露出将相之器。

  魏尚可以肯定,魏悦将来的成就必不在自己之下,甚至更会高出自己。

  赵嘉是魏悦的玩伴,两人幼时结下情谊,如能继续加以稳固,将来踏入长安,就是旁人无法动摇的默契和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