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侯_作者:来自远方(373)

2018-12-01 来自远方

  只可惜, 呼衍各部首领一直不和,在军臣单于的“调和”下, 更一度爆发冲突。裂痕不断加大, 始终难以弥合。

  回忆起呼衍氏衰落的因由, 部落中的长老都是咬牙切齿, 对单于身边的汉人谋主深恨不已。

  中行说背汉投胡, 祸害边民,在匈奴内部也没少搅动风雨。为确保大单于位置稳固,同样为保证自己的安全, 阴谋算计草原各部,他向来是不遗余力,毫不手软。

  呼衍氏是他的第一份成就,也是他对大单于的投名状。

  解决了匈奴本部最具威胁的贵种,将数万人的势力拆得零零散散,中行说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获得大单于信任和赏识,本该就此停手,可他并没有这个打算。

  出身长安宫廷,中行说深谙“生存”之道。

  一旦匈奴各部相安无事,军臣单于感受不到身边的威胁,他至少会失去一半的价值。

  对大单于用处减少,难保不会被恨他入骨之人寻仇。例如左贤王和大阏氏,只要有机会,都乐于取他项上人头。

  为了自己的安稳,中行说不会让匈奴各部真正和平。继呼衍氏之后,兰氏、须卜氏乃至王庭四角,都是他下手的目标。

  大单于同左贤王父子不和,左谷蠡王和左贤王叔侄相争,右贤王和右谷蠡王麾下贵种矛盾重重,这一切的一切,背后都不乏中行说的影子。

  哪怕没有直接证据,回忆呼衍氏的遭遇,明眼人都能猜出一二。

  经过几次交锋,左贤王和中行说结下死仇。中行说想保住脑袋,就绝不能让於单继承大单于之位。

  为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中行说找上伊稚斜。后者也对这位大单于谋主释放善意,双方一拍即合。伊稚斜更做出保证,日后掌握王庭,必会以中行说为谋主,给予他不下今日的地位。

  有了伊稚斜的承诺,中行说行事愈发狠辣,不断挑起军臣单于的疑心,使於单的继承人地位越来越不稳固,

  左贤王明里暗里没少吃亏,除了军臣单于,和右贤王的关系也越来越僵。

  被汉骑盯上的呼衍部,本是右贤王麾下,部落中勇士超过三千,极其骁勇善战,十分得右贤王看重。

  军臣单于听了中行说的建议,要将这支本部调入左贤王麾下。

  虽然只是暂时,但人到了於单的地盘,还会原样还回来?

  根本不可能!

  呼衍部首领接到王庭调令,也是嘴里发苦。奈何大单于之命不可违背,为向右贤王表示忠诚,咬牙率全部勇士出战,并叮嘱留下的部民,尽量拖延迁移速度,若此战顺利,右贤王亲自开口,大单于应该会收回成命,允许他们继续留在右贤王的草场。

  正因如此,汉军斥候在部落外打探,才会发现营内有象征匈奴贵种的鹰雕,大大小小的帐篷数百顶,战马上千,牛羊数万,守卫力量却十分空虚,连游骑都没有。

  这样的匈奴部落,是最好的下手目标。

  夜色中,汉骑离呼衍部越来越近。

  赵嘉率领一百汉骑在先,每人马上都携带引火物和毒烟筒。

  毒烟筒数量有限,为保证计划顺利,必须尽量靠近营地,抵近帐篷再动手。

  为此,赵嘉刻意让众人降低马速,直至距营地不到三十步,方才发出讯号,百骑猛然间提速,如凶兽亮出獠牙,自营地南侧呼啸冲入,先掷引火物,后掷毒烟筒。

  部分汉骑艺高人胆大,在奔驰中侧身,捞起匈奴人插在地上火把,翻上马背的同时,火把也投向了匈奴人的帐篷。

  顺着汉骑突袭的路线,火龙蔓延开来,火光冲天而起。

  匈奴营地不设栅栏,营内也没有岗哨,仅有的十数个护卫,根本无法阻挡汉骑冲锋的脚步。

  有的刚被马蹄声震醒,睁开双眼,入目即是熊熊火光。来不及确认敌从何来,锋利的箭矢已经穿透脖颈。

  在战马擦身而过时,人仰天栽倒,空洞的双眼正对夜空,脸上犹带着惊异和无法置信。

  烈焰熊熊,浓烟弥漫。

  匈奴人大叫着冲出帐篷,多数来不及套上皮袄,手中却都牢牢抓着武器。

  呼衍氏虽然分裂,各支仍算得上是大部落。

  成年男子随首领出征,部落中还有为数不少善战的老人、妇人以及能上马开弓的少年。在最初的骚乱之后,祭师走出帐篷,高举木杖,组织牧民进行反击,包围闯入营地的汉骑。

  “放弃起火的帐篷,包围敌人,用弓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