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侯_作者:来自远方(417)

2018-12-01 来自远方

  如今的情况已经相当不错。奢求更多,反而会弄巧成拙。不如低调些,老实放牧,让部落安顿下来才是上策。

  赵嘉身在军营,看着五百更卒在校场飞奔,一个个光着膀子、汗流浃背,思绪不自觉飘远。

  他莫名有种预感,今明两年,边郡绝不会太平。

  鲜卑的到来是一则,景帝的病况是另一则。一旦匈奴大举来犯,不想凌辱之恨再次上演,就必须把来犯的敌人挡在郡外,不容许他们踏足汉地半步。

  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匈奴的战斗力,他亲自体验过,如果对方使出全部力气,必然又是一场鏖战,战况会相当惨烈。

  “县尉,十圈已毕,胜者已出。”

  文吏曾随赵嘉出生入死,见过赵嘉对抢夺抚恤之人的处置,如今已是死心塌地,唯赵嘉马首是瞻。

  汉风尚武,且有恶邻在侧,注定战功大于一切。

  无论长安还是边郡,没有战功就注定被人看低。从高祖向下数,哪怕是诸吕乱政时期,朝堂中声音最大的,永远是战功彪炳的狠人。

  正因如此,魏尚以从子为继承人,族中先时还有疑虑,在魏悦率云中骑杀出凶名之后,质疑的声音顿消。哪怕是魏俭的舅家,也没有就此事再开口。

  文吏相信,跟着赵嘉不愁没有战功。即便有一天战死沙场,有这样的上官在,也无需担心父母妻儿无人照料,在自己身后受人欺凌。

  更卒跑完十圈,短暂歇息片刻,跑在最前的三队分到大块羊肉,中间四队能分到带肉的骨头,落在最后的三队就只能分到一碗肉汤。

  看着旁人大口吃肉,落后的更卒凶狠地咬着蒸饼,两口饮尽肉汤。发誓下回必定争先,绝不会再成为倒数。

  汲取上一次经验,对于训练计划,赵嘉做出一部分调整。

  唯一不变就是负重跑。皮甲、长戟、大盾、弓箭和佩剑样样不落,绑上一截断木,重量不足再加石头。

  赵县尉骑在马上,目送更卒撒丫子跑远,身后掀起大片尘土,下令小吏骑马跟上,中途不断加速,能跟上马速者,多分一条羊腿。

  “三次优胜,赏粟。”

  在奖励的刺激下,更卒们拼尽全力,跑出非人的速度。

  赵县尉十分满意,临近役期结束,圈定五十余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结果没想到,郡城突然横叉一脚,王主簿从天而降,翻阅记录更卒成绩的简牍,从前到后,一口气要去一百五十人。

  这是要作甚?

  看着提笔画圈的王主簿,赵嘉按下额角青筋。再看竹简上的人名,眼角一抽,刚按下去的青筋又鼓了起来。

  不是说养不起吗?

  这样截胡良心不会痛?

  王主簿面上带笑,下笔干脆利落,显然良心一点不痛。口称多亏云中盐场,要不然,仅凭郡内的储备,还真养不起这样的军队。

  “此乃赵县尉之功。”

  赵嘉默然。

  他不想说话,只想静静。

  王主簿要人不算,还在军营蹭饭。一顿吃下去十张蒸饼,小半扇羊肋,就饭量而言,丝毫不亚于军中壮汉。偏偏还是一副清风朗月、济济彬彬儒雅范。

  看着空掉的碗盘,赵嘉决定尽快把人礼送出营,免得剩下的更卒也被圈走,一个都留不下。

  进入八月,更卒陆续还家,准备今岁秋收。

  因采用牛耕和堆肥法,加上天公作美,地里的谷穗粒粒饱满。依照老农的推算,每亩少说能收两石。

  这样的收成在边郡绝对是丰产。

  为确保不出差错,临近穗熟,农人们陆续在地头搭起窝棚,夜间就睡在这里,压根不惧嚎叫的野兽。

  青壮彪悍,老人和少年也不遑多让。

  赵嘉一次到畜场,亲眼见到卫青和阿稚抬着一头野狼。据说是被守田的长伯打死。没用弓箭,抄起镰刀直接断颈。

  越近收割,众人的情绪越是紧张,一是提防北边的匈奴,二是担忧突降大雨。

  懂得天候的老农告诉赵嘉,近期恐有雨,最好尽快收割。哪怕还是晴空万里,赵嘉也不敢轻忽,迅速组织人手,抓紧收割粟麦,脱粒晾晒,收归谷仓。

  事实证明,他的决定十分正确。

  就在最后一批粟米送入粮仓时,雨云自北飘来,晴空被遮挡,天空中黑压压一片。闪电突然落下,劈中一株榆木,树身起火的同时,雷声轰鸣,大雨倾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