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侯_作者:来自远方(422)

2018-12-01 来自远方

  在代郡时忙着赶路,除了躲避风雪,众人睡觉在车上,吃饭在马上,非必要,途中不做停留。

  车中有匠人制的炭炉,可以烧热水、煮高汤。

  众人虽是一路疾行,吃得并不差。尤其是躺在车里的斥候,退烧之后,伤势恢复得极快,不过五日就能骑马,半点不见之前倒在雪地、气息微弱的样子。

  没在代郡久留,自然没有在当地市货。

  抵达上谷郡后,时间还算充裕,赵嘉调整行程,决定在沮阳停留三日,于城内市货,并携魏尚手书拜会上谷太守。

  魏太守和上谷太守有亲戚关系,魏大公子的发妻即是上谷太守的从女。

  魏大公子战死沙场,身后未能留下一子。妻子在三年后改嫁,两家的关系却并未疏远。当年想召魏悦做女婿的,上谷太守就是其中之一。

  赵嘉这次往渔阳,正好途经上谷,魏太守写成书信,叮嘱他往沮阳拜会。毕竟上谷和渔阳紧挨着,万一出现什么状况,凭两家的关系,上谷太守也会对赵嘉照拂几分。

  不巧的是,上谷太守不知赵嘉到来,数日前出发巡视边防,并不在治所。

  没见到正主,赵嘉有些遗憾,留下魏太守的书信和提前备好的精盐,即往市中同众人汇合。

  彼时,车队已经被人群围满,里三层外三层,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

  精盐价高,架不住市中有不少南北来的大商,各个财大气粗。看到雪白的精盐,知晓盐中没有杂质,也没有苦涩的味道,都想将货物拿下,你争我抢,不惜开口竞价。

  最后,是几名大月氏人拔得头筹。只是盐价被叫得太高,他们仅拿下一半,余下的被其他商人瓜分。

  物以稀为贵。

  价格再高,运送到他处市卖,至少能再翻一番,这笔生意绝对不亏。

  精盐之外,队伍中的口粮也被盯上。

  午时过后,市货的人少了些,赵信、赵破奴从车上搬下铜炉,卫青烧开热水,投入凝固的高汤块。汤烧开,将炸过的面饼投入其中,再加大把的干菜,切成片的肉干,立时香味扑鼻。

  老兵、更卒和健仆轮换用饭,每人捧着一只木碗,抓着筷子,三两口一碗面下肚,再去盛上一碗,多加汤,撕开烤饼泡在里面,再夹一筷子葵菹,半勺带辛味的浆,单是卖相就让周围的人抻长脖子,再闻到香味,更是止不住口水分泌,垂涎欲滴。

  赵破奴、赵信和卫青守着炉子,各自端着一碗面,咽下几口热汤,身体都暖和起来。

  有商人试着询问,这种面食是否市卖,得到的自然是否定答案。

  “不市!”

  赵嘉准备的口粮不少,按正常情况估算,不到百人的队伍,来回绰绰有余。

  奈何食物太好也成问题。

  队伍中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大肚汉,饭量委实惊人。迄今为止,带来的伊面已经吃完一半,这还没到渔阳郡!

  口粮紧张,自己吃尚不够,哪里会向外市。

  于是乎,车队众人捧着大碗,或站或蹲,吃得异常满足。旁人就只能站着闻香味,想吃没门。

  有人发现这种面食肖似踅面,回去命仆妇试做。可成品出锅,无论如何做不出这种香味。没滋没味的吃下几口面,更是牵肠挂肚。隔日再去,发现队伍中又熬煮鸭汤,用烤饼夹着葵菹和肉片,甚至还有装在罐子里的野果。

  即便是南来的大商,看到这一幕,都不免开始怀疑人生。

  和这些军伍相比,自己吃的算啥?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简直是笑话!

  在沮阳停留三日,队伍继续出发。

  让赵嘉没想到的是,众人离开后,让当地人念念不忘的竟然不是雪白的精盐,而是队伍中的伙食。

  特别是高汤煮出伊面,不少人都在念叨,甚至带动城内的食肆生意。

  无论大贾还是小商,凡是做食肆生意,陆陆续续都开始制作汤饼踅面,有的也用肉汤,味道相当不错,店中日日坐满,生意堪称火爆。

  听人提到此事,赵嘉沉默许久,最后只能仰起头,感叹一句:对美食的追求,当真是自古以来。

  离开上谷郡后,队伍进入渔阳。

  两地相隔不远,习俗风貌都有类似,边民的生计却有不同。

  上谷百姓以农耕、放牧和织布为业,家中无田多为佣耕,要么就趁农闲找些杂活。渔阳百姓家中有田种田,无田的话,少部分做佣耕,更多是到盐场做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