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人的实力反倒比匈奴更强一些。
可惜他们的邻居更不好惹,是拥有虎狼之师,闻战而喜的秦国。
历史上,羌人不乏统一崛起的机会,可就像老天开的玩笑,每当羌部有强盛的苗头,秦国就会出现雄才大略的君主,而且常会出现父子档,例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孝文王。
虽说中间总会有几任划一划水,像是秦庄襄王子楚。但紧接着,就会跳出更为恐怖的存在,例如子楚他儿子秦始皇。
可以说,从秦始皇的祖先得周皇室分封时起,就和羌人结下“不解之缘”。
边境不稳,秦军驱胡羌;国内少粮,秦军劫胡羌;劳动力不足,秦军捕胡羌。
羌人一度学到中原的耕种之法,短暂实现统一。结果被秦国发现,二话不说直接发兵,几战下来,又被揍得四分五裂。
自此之后,秦军隔三差五就会到羌部睦邻友好一下。
羌部欲哭无泪,薅羊毛也就罢了,偏盯着羌部,一年四季不停地薅,这还让不让人活?!
不过事情也需要对比,比起直接被揍死的义渠,羌部好歹还能活下去。越想越觉得是这个道理,在慑服于秦军的强大的之后,部分羌人主动归降,牢牢抱住秦王大腿,加入秦军,甘愿为秦王作战。
他们视自己为秦人,其他羌部找上来,提起祖宗血缘,邀请共同造反,当场就被飞踹出去,一边踹一边大骂:XX的爪,休要套近乎,乃公是秦人!
后世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其中有部分相貌迥异汉人,就有可能是归降之后,为秦军作战的胡人。
随着赵嘉的讲述,刘彻先是皱眉,其后似有所悟,双目放光,越来越亮。
第一百六十九章
赵嘉以秦国为例,提出穷兵黩武不是事, 完全可以就食于敌, 以战养战, 掠胡以补钱粮及劳动力。
秦国掠羌,汉可以掠匈奴。
自白登之围后, 匈奴年年侵扰汉边,百姓苦其久矣。
匈奴到边郡打谷草,汉就能到草原掠牛羊。
之前匈奴占据优势, 汉朝无法大规模开战, 只能韬光养晦, 行和亲之策。如今形势转换,长安渐强, 草原却一夕生乱, 闹得不可开交。这种情况下, 即使不能马上发大军团灭, 也能敲几记闷棍,割几块肥肉, 逐步收回利息。
刘彻被赵嘉说动, 凝视摆在面前的地图, 掌心覆上, 在“干死匈奴, 打通商路;劫掠诸胡,以飨国人”的基础上,萌生出“弓箭所及皆当为汉土, 刀锋所指必当为隶臣”的豪情壮志。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屠灭匈奴是根本。
但是,铲飞这个宿敌,已经不能使年轻的天子满足。
一念通则百念通。
新世界的大门已经敞开,被赵嘉带歪的少年天子,目光放远,开始发散性思维。
地上都是钱,俯拾即得。
国内有律条可循,照章办事即可,远不如国外有挑战性。
不给刮?
没关系,汉军开过去,用刀箭讲理。
不小心讲了死理,就只能算对方倒霉。谁让你顽固不化,偏要跟着匈奴一条路走到黑。
在刘彻看来,所谓的“优抚”,必须是胡部先跪地上,高唱一曲征服,才会予以考虑。如果运气不好,唱歌跑调,优抚那是做梦,直接围起来,先圈踹一顿再说。
尚武的时代,一切凭实力说话。
胆敢不服,必然被记在少年天子的小本本上,过得了初一过不了十五,早晚被汉骑碾得粉碎。
和培育良种一样,强军之策也被顺利采纳。不过赵嘉提出的仅是框架,具体细节还需另外补充。
两项任务完成,赵嘉继续引申,提出边郡屯田之策。
“屯田?”韩嫣沉吟片刻,道,“是要徙民?”
没料到他的反应如此之快,甚至快过天子,赵嘉意外的扫过一眼,随即点了点头。
“徙民。”刘彻微微皱眉,神情肃然。
赵嘉心中清楚,这项提议说不难也不难,说难也难。
不难在于,迁徙百姓屯边,不过是天子一道旨意。难处在于如何不引起民怨,让百姓心甘情愿离开旧土,举家迁往边郡。
汉高祖立国时,战乱刚刚结束,户籍制度相对宽松。加上许多郡县被战火破坏,田地大面积抛荒,恢复生产需要时间,这就导致了人口向产粮大郡和繁华之地流动。
武帝朝时,京兆尹管辖之地,人口接近七十万,超过云中、定襄和雁门三郡的总和。若是加上左冯翊和右扶风,人口更是超过两百四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