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侯_作者:来自远方(790)

2018-12-01 来自远方

  除战功之外,文章对赵嘉的治政能力也做出肯定。

  主要举其任太农令期间,举贤任能,推行嘉令,使得国家粮食丰产,商贸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国库丰盈的程度,贯朽粟陈亦无法形容。

  各种史料都予以佐证,在赵嘉任职期间,汉朝的国库和汉武帝的私库都富得流油。

  财政富裕,对外征战自然底气十足。

  每次朝廷征兵,青壮皆十分踊跃,归降胡部更是削尖脑袋。征安息一战中,辅兵随扈数量达到正卒的五倍,多数自备战马武器和干粮,挤进名单就能上战场。

  取得大捷后,朝廷张贴告示,向愿意迁移的百姓承诺,随大军往新郡,丁男丁女授田百亩,免三年税赋。

  类似的记载,在汉史中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尤其是汉武朝的史书,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足见这段时期开拓的版图究竟有多大。

  文章的末尾,太史公对赵嘉再次肯定,赞其社稷之臣。

  这样一篇循吏传,算不上多么出奇。

  汉武朝群星闪耀,文武荟萃,以战功封侯的官员,俱有过人之处。赵嘉的确战功彪炳,治政能力非凡,但是,放到一群歘歘放光的星星中,未必是最闪耀的一颗。

  奇怪之处在于,后世的史学家研究汉武朝历史,总会将他单提出来,绞尽脑汁,遍查史料,耗费数十年时间,专为弄清一个谜题:这篇文章是否真实,有没有被人工进行过删改。

  乍一看,这个问题简直荒谬。

  太史令亲历盛世,所著史书原件现藏国家博物馆。因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西亚、中亚、东欧乃至印度等国家地区研究历史,都会以其为参考。

  别的篇幅都没有问题,为何单说赵嘉传有假?

  一切的起因,是源于对太史令司马迁墓的一场抢救性发掘。

  在发掘过程中,学者们发现,墓中除了少数象征身份的器皿,尽为太史令生前所著简牍。其中一篇,正是引发这场争论的《赵嘉传》。

  文章的大部分内容和馆藏无异。

  引起争论的,是穿插在其中,一段关于赵嘉为人严酷,行峻法的记载。

  按照这段文字所述,赵嘉首创“凌迟”之刑,奉法不避亲贵,宗亲皇室亦惧。

  其与郅都、宁成、张汤等颇善,郅都去世时,赵嘉亲往祭拜。张汤获罪,赵嘉当殿直言,将诬告之人送入牢狱,重审其罪。

  郅都号称苍鹰,列侯宗室见之侧目,属汉初酷吏典范。宁成手段非常,令宗室豪桀惴恐,也是酷吏界的标准模板。张汤与赵禹编纂律法,属执法从严的典型代表人物。

  和这三位交情莫逆,还是“千刀万剐”的首创者,说赵嘉和酷吏不沾边,委实有些站不住脚。

  对比史书藏本和随葬竹简,学者们都是一个头两个大,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说原本为真,赵嘉就是循吏;以墓中竹简为准,赵嘉就向酷吏无限偏移。

  实在无法定论,就只能一边继续史学界的争论,一边将发掘出的竹简和史书原件摆放到一起,到底真相如何,由观者自行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