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缨问鼎_作者:捂脸大笑(801)

  “正是!”那汉子眉开眼笑,“我从刘五脚下夺来的,半个牛角呢!”

  这“牛”,指的自然是鞭春用的泥牛,乃是县尊专门摆在城南迎接芒神用的。而春牛身上的泥,对于农人可是宝贝。放在田间可助丰收,盖着蚕种可保春蚕。哪次鞭春,不是争的天翻地覆?

  能抢到牛角,可是大大的吉兆!

  “好!好!好!”连喊了三个好,老汉乐得声音都变了调,“今春咱可要好好种田养蚕,不负神佛庇佑!”

  是啊,他们一家五口,竟然全部熬过了大荒的灾年!放在往日,谁敢想?有这样的神佛在,今年也要努力耕种,勤劳养蚕,不负佛祖眷顾!

  从最北的雁门,到最东的乐陵,并、司、冀三州,大小郡县,尽皆在鞭春的锣鼓声中,开始了一年的耕作。

  翻地、除草、播种,乃至开辟荒田,所有人都忙的不亦乐乎。而大小令长,也不得闲。分配给他们,还有一样重任。

  响亮的锣声在田间响起,一群人立刻冲了上去,用锹的,用镐的,用耙的,片刻功夫,就挖开了一个大洞,露出里面白花花的虫卵。

  这样的东西,放在往常,恐怕会有人厌恶不已,甚至不忍细看。然而今日,围着的农人全都瞪大了眼睛,面带惊喜。

  “快!快装起来!”不用衙役催促,就有人先下手,把结着虫卵的土块全都铲到了筐中。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确定无一遗漏,方才停手。

  也不休息,其人立刻向前方赶去。这群人中,青壮不算很多,大部分是老人孩子,一个个翻动石块,查看土缝。一旦发现虫卵,又会一拥而上。

  从日出干到了晌午,队伍终于停了下来。带队的衙役们搬出了一口大锅和一个香案,摆在空地之上。香案点燃,柴火烧着。小吏便命人把虫卵剔出来,倒进锅里,随后又倒了一袋面,一撮盐,一同翻炒起来。

  一会儿工夫,浓烈的香气就飘出了锅,引得周围劳作半日的人,一阵狂吞口水。

  见炒的差不多了,那吏员大喊一声:“起锅上供!”

  立刻有人把锅摆在了香案之前,作为主祭,那吏人先是站在案前深深拜了三拜,随后大声念起了祷词。这段词倒是极为简单,不外乎什么迎药叉神将,赐饮食饱满云云。念完祷词后,他退后几步,示意可以开饭。

  早就见过不知多少次了,那群农人立刻排起了长队,挨个来到香案前。有人掏出木碗,有人拿着盘子,衙役一人一勺,给他们添上了饭。只见碗里炒面金黄,散发出一股似肉香,又似麦香的奇异香味。没人会浪费这么好的东西,接过炒面,众人立刻狼吞虎咽起来。

  这味道,简直比自家过年时吃的鸡子饼还强啊!

  不愧献给佛子的供物!恐怕也只有佛子,能让那可怖的虫害,变成美餐了!

  从老到小,谁也不肯浪费半点,有些人还取了身上带的水囊,连碗都要涮上两遍,连点残渣都不放过,统统倒进嘴里。

  这还只是虫卵,若是蝗虫长成,吃了五谷青草,岂不跟鸡子变成母鸡一样,更加美味?不少人心中暗自惦念,还有些聪明的,早早把那几句祷词记得滚瓜烂熟,若是回家发现了虫卵,念上两句,必然能化蝗为肉,惠及家人!

  不到半刻时间,一锅面就清了个干净。

  吃饱了饭,又休息了片刻,一行人再次敲锣打鼓,寻找新的虫害去了。

  在这个人人嘴里无油,终日无肉的年月,没什么比吃更诱人的事情了。各郡县的灭蝗工作进行的轰轰烈烈,也异常顺利。然而三州有佛子保佑,才敢动这灾星。旁的州郡,可没这么好的运道了。

  随着春寒尽消,小小虫儿钻出了泥土,振动双翅,向着刚刚出苗的田亩扑去。

  作者有话要说:  怀帝永嘉四年五月,大蝗,自幽、并、司、冀至于秦雍,草木牛马毛鬣皆尽。

  这是原本历史上,压断西晋脊背的另一根稻草。

  第344章 蝗起

  锣鼓喧嚣,呼号不断, 几个汉子抬着肩舆, 心急火燎向田间赶去。肩舆上, 一尊神像身披青、黄两色外衫,头有须, 口有牙,一副狰狞模样。但是人谁也不敢怠慢这尊泥胎,这可是吃了几十年供奉的蝗神, 一定要把祂送到村头, 驱走虫祸!

  “快快!”前方有人高声叫喊。

  只见百来村人, 全都守在田头。香案已经备好,上面还供奉着三牲。能在灾年之后拿出这样供品, 实在不易。只等蝗神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