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缨问鼎_作者:捂脸大笑(822)

  日食是臣掩君之相,若是那时他在皇宫,还不知会生出什么流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况且他现在一点也不想搬进宫里,且不说自由受限,平白浪费不少时间。就这比故宫还大几倍,空荡荡跟鬼宅相去无几的宫殿,入住之事,能晚一天,便晚一天吧。

  既然主上如此说,段钦也不多言。一行人离开了皇宫,在铜驼街上的郡王府中落足。这次随同梁峰前来的,是整个晋阳班底。王府旁的官署也陆续搬进了人,各司其职,重新运作这座大城。

  很快,元日到来。这次非但身边官署,就是远在幽州的拓跋部,也派了使臣入洛参拜。元会规模空前。随后立春,梁峰亲自主持籍田礼。

  “帝亲耕,后亲桑”,乃是《周礼》所传。然而在当世,除了武帝亲耕过外,籍田礼已经中断了不知多少年。梁峰此举,虽不合礼仪,但是有魏武先例,也不算特立独行。况且籍田乃是祭祀先农之礼,为天下表率。在重农耕的古代社会,意义极其重要。

  梁峰入洛,且频频僭越之事,自然也传入了江东。司马睿终是按捺不住,派王敦带兵,攻伐豫州。洛阳在黄河以南,与豫州紧邻。只要拿下豫州,就能对王城构成极大威胁。

  可是不巧,王敦刚刚誓师,就出现了日食。带兵去讨,反倒天有异象。到底哪个是君,哪个是臣?哪个才是天命所归?

  有信陵众在其间搅风搅雨,扬州兵马的士气,顿时为之一挫。王敦倒是不肯放弃,仍旧挥兵北上,结果被奕延亲领精骑,奔袭百里,杀了个大败。

  四月,兖州传来捷报。濮阳国、陈留郡、济阴郡三地收入版图。司马睿亲封的刺史弃城逃窜,随后又有三郡国陆续献城投降。

  清河崔氏、范阳卢氏、河东裴氏、颍川荀氏、荥阳郑氏等北地高门,也开始动作,每日都有才俊入洛。

  五月,汾水出龙骨遗蜕,世人皆惊。随后魏郡农人在田中挖出巨鼎,高五尺,重六千余斤。魏郡太守葛洪不敢怠慢,派人漏夜送鼎入京!

  这可是鼎啊!九鼎之说,自古流传。三代莫不是以其为传国之宝。宋之社亡,九鼎方才沦没,连秦始皇都未曾得获。这样的神物,难道重现于世了吗?比起九鼎重器,传国宝玺算个什么!

  北地立时沸腾,劝进之声,不绝于耳。

  看着千里迢迢,从魏郡拉来的巨鼎。梁峰也殊为感慨。邺城附近,在后世会兴建一个城市,名叫安阳。而安阳这地方,有一个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便是殷墟。

  殷墟的历史价值,普通民众可能了解不多,但是司母戊鼎这件国宝,谁人不知?想要名正言顺,还有什么比商代出土的祭祀重器更拿得出手呢?只是没想到信陵的效率如此之高,竟然真赶在登基前,找到了这宝贝。

  加上之前送进汾水的恐龙化石,两样惊世“祥瑞”,够不够他登上帝位呢?

  梁峰的目光,从那华美的盘龙饕餮纹上挪开。阶下,已经无人敢站。群臣拜伏,甚至有人哽咽哭出声来。

  “神器既出,天命于归。臣请陛下早登大宝,一统河山!”

  称颂之声,瞬间响彻殿宇。

  作者有话要说:  司母戊鼎似乎改叫后母戊鼎了?不过为了方便阅读,还是写原称好惹=w=

  第357章 登位(正文完)

  想要登基,却也不是山呼万岁就能定下的。朝廷威信在于“礼”, 没有固定的仪式, 如何彰显正统?

  也正因这一声声劝进, 登基大典进入了最后的筹备期。

  “天子即位,当行圜丘之礼。”王裒声音不大, 但是语气坚定,毫不退让。

  祭天,分为圜丘之祭和南郊之祭, 可以说是最高级别的国家祭礼。然而圜丘和南郊应分还是应合, 一直未有定论。东汉时, 尚只郊天,到了魏明帝时, 改做分祭。圜丘祭祀皇皇帝天, 配祀曹氏远祖虞舜;南郊则祭祀皇天之神, 配祀曹氏近祖曹操。可以说圜丘的规格要高于南郊。

  而到了西晋, 武帝一改曹魏权制,把圜丘和郊天合二为一。自此后, 圜丘方泽不别立。

  现在轮到梁峰即位, 是沿袭汉制、魏制还是晋制, 就成了首屈一指的问题。这样的大事, 可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决定的, 因此朝中精熟典史的大臣,也纷纷进言。

  王裒是梁峰称王后方才征辟的,虽然资历尚欠, 但是其人入朝,有着代表性的意义。他的父亲王仪死于司马昭刀下,因而不臣西晋,三徵七辟皆不就,隐世授书。其人至孝,博学多才,又名望极隆。几十年对司马氏不屑一顾,如今梁峰一招既至,可不是块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