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缨问鼎_作者:捂脸大笑(831)

  隐约中,他听到了王浚的名字。听到了邺城,听到了长安,听到了那些被自己忘在脑后的东西。典礼官高亢的声音中,寒意森森,威慑迫人。

  为何要提这些事?不论是打邺城,还是攻长安,分明都是听从司马氏的命令,是遵照王命而为啊!难道你这赵天子,不是曾经的晋臣吗?!段务勿尘的面孔扭曲,汗如雨下,只觉一颗心沉到了谷底。

  不算长的诏书读到了尽头。没有赦免,没有圣恩,战俘交由刑部。刑部尚书出列,再次请旨。

  御座上,天子开了金口:“侵我城府,屠我百姓,其罪难饶。杀无赦。”

  高台之上,一人的声音能传多远?然而最后三字落定时,天子身侧礼官高声重复:“杀无赦!”

  御座前后,四名近侍齐声呼喝:“杀无赦!”

  一传二,二传四,四传八……呼喝一层一层叠加,直到端门城头,三百六十羽林亲军大喊出声。

  “杀无赦!”

  吼声震天,如携风雷!

  段务勿尘双腿一软,瘫坐了地上。不,这不可能。段部是降了的,他是降了的……

  父亲瘫倒,段疾陆眷却不甘的挣扎起来,想要高喊一番,求个恩典。可惜,身旁人哪会让他放肆?扼住脖颈,堵住口舌,兵士们昂首挺胸,牵起绳索,把这些钦定的死囚拖向刑场。

  城楼上,梁峰冷眼看着那些垂死挣扎的身影。他当然要用段部,要在拓跋氏和慕容氏之间,再插一道屏障。但是他要用的,并非段务勿尘一脉。纵掠邺城,洗劫长安,多少无辜性命,死在这些人刀下?总要有人,为躺在易水下的八千女子,讨回公道。

  至于杀降。段氏遵奉的,是幽州都督王浚,是东海王司马越。这些人,恰恰是西晋王朝没落和腐朽的代表,是晋国得位不正的明证。遵奉前朝余孽,谋逆作乱,他杀了段部降囚,名正言顺。

  而这,也会成为赵国未来的国策。天下未定,还有无数场大战要打。他们面对的敌人中,会有人誓死抵抗,也会有人弃城献降。但是那些残暴戕民的“豪强”,他绝不会用。想要拿百姓作为筹码,用人命来换诏安的,皆是可杀之人!

  胸腹中,怒意如冰,冷冷流淌。也不知这些人的脑袋,还能垒起多少座京观……

  “陛下,当封赏诸将了。”宣礼官低声进言。

  梁峰吸了口气,挥手让仪式继续。加官进爵,增封添邑,这是为国尽忠的将士们,应得的奖赏。还有拓跋部和慕容部,也要厚赐。当被削弱过的段部重新出现在两者之间,他们可不会收敛爪牙了。草原将再次陷入纷乱,两强相争,应当能拖住他们南下牧马的脚步。

  这是场大胜不错,但是梁峰心中没无多少喜意。还有太多的事情,要一一处置。然而紧锁的眉峰,在看到一人的身影时,缓缓舒展开来。

  甲胄加身,也未曾影响矫健身姿。那人跪倒阶前,向天子行礼。

  端门内外,有数不清的朝臣将官,无数双眼睛。然而梁峰并不在乎。他长身而起,来到那人面前。

  “爱卿此战劳苦功高,快快平身。”

  白皙的手掌,扶在了冰冷的护腕之上。那人抬头,灰蓝眸中透出由衷欢喜。

  梁峰也笑了。君臣相得,不也是佳话吗?

  作者有话要说:  献俘参考的是明清的仪式,不过当时没有午门的说法,还是端门为正南门啦

  第361章 新朝(4)

  王裒跪在案边,眉头紧锁。这样下去, 可是不妥啊……

  身为劝进功臣, 在新皇登基后, 王裒也顺理成章迁擢高位,出任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可是三公之一, 虽然本朝不比汉时,别立御史台。但是此职仍旧清贵,不染俗务, 专司风闻奏事, 监察百官。

  如此重用, 让王裒这个隐居了半辈子的老人,很是动容, 亦有国士报之的心思。因此就算天子在御史台中塞入不少世家, 他也未曾置喙。只是一心一意忠于本职, 为君分忧。

  当今天子, 出身不显,但才高机敏, 胸怀宽广。亲贤臣, 重才干, 不喜阿谀, 亦能从谏如流。实在是难得一见的明君。越是朝夕相处, 就越让王裒心生感念。若是前朝能有一任这样的君主,又何至于万民离散,国朝沦丧?

  然而千好万好, 却有一点,让他耿耿于怀。天子始终没有立后的念头。

  不仅仅是皇后,现在的宫掖简直称得上孤冷,天子身畔连一个暖榻人也无!虽然早已立储,但只太子这一独嗣,怎能让人安心?更何况,天家事可与朝堂息息相关。不说立后,哪怕只是选妃,也能拉拢不少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