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婶开的价格实在低。拿去年说村里造了灾,有几家跟着宋嘉祁在冬日里种了红薯,之后都是一文钱一斤、两文钱三斤这样卖给村里人。村里人的买卖有村长主持着,基本不赚啥钱,都是乡里乡亲互相帮衬,已经是很低的价格了。
徐婶却因和莲娘交好,连带着跟薛白关系也近,多少知道当时因为是冬日里的红薯产量并不算很高,若是春夏肯定能收成更好。
事实上连日来钱记粮行不断来拉粮食的车也侧面证明了徐婶的想法。
之后又有两家愿意以一文钱两斤的价格把红薯再卖给宋家,宋嘉祁就暂且定下了这三户人家。红薯苗优先给徐婶家,徐婶家地还算多,冬日里丈夫儿子生病把家底都掏空了,两个男人身子好了之后受到宋嘉祁的指点就去开荒地种土豆,此时家里出了四亩良田还有四亩坡地。也正好红薯不挑,坡地也能种。
徐婶不客气地要了八亩地的红薯秧,剩下七亩另外两家分了。
宋嘉祁想了想,把徐婶买红薯秧的钱又让薛白偷偷还了回去,另外两家的倒是收了下来。一两百钱,对宋嘉祁不算什么,对村里人来说却是大项了。
徐婶给开了个好头,又给红薯开出了那样低的价格,宋嘉祁也有点不好意思再收红薯秧子的钱了。
就是这样,你是实诚人,宋嘉祁也愿意实诚地和你交朋友;你要是心存算计只想着占便宜,宋嘉祁也未必算计不过你。
你怎样待别人,别人就会给你怎样的回报。
第102章 来镇上、开粮行
宋嘉祁这边的问题倒是解决了,村长那头就没那么顺利了。
皇上还有三门穷亲戚呢,村长的穷亲戚更多。碧溪村李家是大姓,都是一个族的,多少都跟村长沾点儿亲戚关系。这次宋嘉祁“选中”的三户没有一个姓李的,村里人能干吗?
更别提村长还有李小叔这个占便宜没够的堂弟,得了信的当天就上村长家哭去了。
村长觉得宋嘉祁自私,村里其他人何尝不自私?村长觉得都是一个村的就该互相帮衬,姓不姓李都是一个村的帮衬谁都一样,他的族人却不认同。
或者说,大部分没得到红薯秧子的人都不认同:凭啥那三家得到了我家没得到?肯定是村长不向着俺家;为啥宋嘉祁只肯给三户人家红薯秧?肯定是村长要红薯秧不尽心……
因为当初村长一时手贱揽下了事儿,此时的村民却不想着去找宋嘉祁了,只找村长:他们本也习惯了有啥事找村长解决,大部分时候村长也能解决。
可惜宋嘉祁是颗钉子。
村民却不懂那么多,只知道他们没有得到实惠,不患贫来患不均。
里外不是人的村长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看着赖在自己家不肯走要说法的族人,一把年纪还哭闹不休的堂弟,村长忽然有点后悔争取来了那三个名额。
那时候大家还是求着自己让自己跟宋嘉祁求情,怎么现在弄得倒像自己这个村长欠他们的?
村长却没有意识到,他也曾这般为难过宋嘉祁。
这一季的红薯面卖完,宋嘉祁手上也有近千两银子了,在一个小镇上买个铺子还是绰绰有余的。因之前村里几个浑子来家里抢红薯秧子的事儿,薛白也对这个村子寒了心,便和宋嘉祁商量着去镇上住。
有钱就是任性,想去哪儿住去哪儿住。
夏忙之后,地里又种上了新的红薯秧子。宋嘉祁格外谨慎,为了防止还有人有抢红薯秧子的打算,每天都只从空间里拿出来一部分红薯秧子,种完再拿。
然后他发现根本不用担心:因为现在这些红薯秧子不止是他的,也是那些佃户的,关系着佃户们秋日的收益。抢宋嘉祁的东西佃户们可能会帮忙,也可能不会,但要抢他们自己的东西,他们可不会答应。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么。
有了这些佃户的保障,宋嘉祁也不愿在村里多留了,带着薛白和儿子包袱款款地去镇上了。
有意思的是不止他们家来了镇上,薛贵一家也来了。
没错,一家。薛老娘虽然病着,吃药也是要钱的,薛贵早就回到镇上继续做工。因为薛滨太小唯恐路上吃不消,依旧让莲娘带着小妹、薛滨在家里住着,薛贵每个月捎些钱回来,一些给莲娘花用,一些给自己老娘买药。
而现在薛滨也大了些,小家伙身体也不错,薛贵便把老婆孩子都带去了镇上。
宋嘉祁和薛白在镇上倒是不缺住处:馒头铺后面的小隔间收拾收拾就能住人,虽说现在有了小猴子略挤了点儿,不过是暂时住着,倒也没那么多讲究。